Tue Apr 01 2025 20:00:2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書到用時方恨少

「用」書,是提升學生閱讀的有效方法。學以致用,因用而讀,在這功利的年代的教育,也許是推廣閱讀的策略。
某年某月某日,筆者偶然在網上發現下面的對話:
 
甲:「就黎末日,我係度念(諗)……點樣過剩餘既時間最好?我念(諗)到,我地學生讀書有咩用呢?如(果)讀書係為咗大個搵好工做,有好生活,咁都就末日啦,讀書黎做咩?都冇大個啦,咁讀書黎做咩?(我係基督徒) 」
 
乙:「聖經說那日子是不知道的,但提醒我們要做好準備,他形容末日好像賊人在你不知道的日子來到你家的,所以閣下實應該努力讀書,裝備好自己,不是為了要做到很好的工作或生活,而是為了神,亦為應付將來那未知的世界。」
 
甲:「我明白啦……多謝曬你地既答案,我其實係因為見到好多功課……唔想做……所以諗到呢個問題出嚟,而家睇咗你地回答我明白啦……我而家多咗一種動力推動我去學習……多謝你地!!」
 

讀書態度的轉變

 
甲和乙的對話,令筆者回憶起學生時代,老師鼓勵我們讀書所說過的名人箴言,當中還清晰的留在筆者腦中的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顏如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老師鼓勵我讀書的箴言,全針對讀書可以「升呢」,找到好工,改善生活,這是我「讀書」的動機。事實是當年絕大多數的大學畢業生都能圓他們的「三仔」夢(車仔、屋仔、老婆仔)夢,相對於今天的大學畢業生,還未畢業,便負債纍纍,他們對「三仔」夢,只能望「夢」興嘆。他們「讀書」的目的,是賺取社會入場劵。香港的資歷架構,改變了學生的讀書態度。對於「讀書」,有大學教授慨歎,當年的大學生,在下課後,圍着他詢問要用什麼教材,看什麼參考書,後來變成閱讀他講課時所派發的的筆記。現在,就連筆記也懶讀了,乾脆舉起手機,拍一張照片便完事了。結果是,你不難在地鐵的列車上找到「低頭族」的大學生。大學生的閱讀,也變成了「淺閱讀」,中學生和小學生的閱讀態度,就更教老師失望了。
 
按筆者的理解,甲和乙的對話中的「讀書」是指學習。筆者的老師在筆者小學生時代所指的「讀書」,包含了求學和閱讀。至於大學教授所指的「閱讀」是研究性和開拓性的閱讀。目前,本港中小學在教育局的要求下,也推動「廣泛閱讀」,目的是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建構學生的閱讀習慣。廣泛閱讀的開始,始於「紙質閱讀」。可老師在推行紙質閱讀時,出盡百寶,卻未能增強學生的閱讀動機。
 
學生沒有閱讀動機,這可能是閱讀的「用」的問題。科技的發展,把人變得更懶於閱讀。你要什麼資料,只要用手一按,就唾手可得。以前的老師,在對學生勸讀時所說的「讀書是你的責任」、「讀書是享受」……等話,現在也改為「你可以透過網上閱讀」。但問題是,網上閱讀,誘惑實在太多。雖然筆者認為,最有效的閱讀,還是紙媒體的閱讀,可是,活在科技迅速發展的年代,要學生放下手機,重拾紙質書本,實在艱難。是故處身科技世代,我們的工作重點也就該放在科技世代。既然手機成為當前人們閱讀的重要媒介,如何更好地發揮手機這個移動終端的作用,來吸引和促進學生閱讀,實在是一項重大的教育研究課題。手機以及新媒體和書籍的融合發展,將是提升學生閱讀興趣的主要出路。
 

學以致用 因用而讀

 
至於如何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這問題,於不同的年代,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策略。重要的是學生有閱讀的「動機」。劉邦率軍攻入咸陽,部將湧入儲藏金銀​​財寶的倉庫,把財寶拉回軍營。蕭何卻率領士卒直奔秦相府,尋覓秦朝的律令圖書。將士們見他整日在揀書,感到非常可笑,但蕭何卻認為這些舊書價值連城,他閱讀的動機,在於輔佐劉邦安邦治國。正因為他讀了這些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籍和社會情況,故在輔佐劉邦戰勝項羽和安邦治國中發揮作用。
 
蕭何的閱讀動機,在於「用」。
 
書到用時方恨少。「用」書,是提升學生閱讀的有效方法。學以致用,因用而讀,在這功利的年代的教育,也許是推廣閱讀的策略。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