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世上多少個寒暑,怎樣才有意義?各有不同答案。我總覺得:只要在生命中為了眾人福祉而注入真誠和努力,無論成績如何,也是有意義的貢獻。鞏固我這種想法的一個人,是剛逝世的倫敦共和協會前會長陳育華。
陳育華與華人子弟中文教育
我不慣寫恭維文章,也不會為點滴事情而大書特書,但陳育華在推動英國華人子弟中文教育的長期貢獻,確值得向他送上一束隱逸的黃菊,以伴天國之靈。當回憶這些默默耕耘的工作時,我馬上想起梅艷芳和翁美玲。兩人都紅極一時,但與陳育華有何關係?
其實,這是他們與華人子弟中文教育的關係。1985年,翁美玲魂斷香江,但她生前畫了不少可以啟迪年輕人的畫。陳育華和朋友們想,如果把這些畫作推而廣之,一定對後代有貢獻,也可以把翁美玲的26歲生命變成永恆。於是,他跟在劍橋的翁美玲舅父(我們都這樣叫他)聯絡,雙方決定把翁美玲的遺作義賣,善款全用在華人子弟的中文教育之上。
剛好梅艷芳到倫敦舉行演唱會,知道這件有意義的事情,即時現鈔付款,成為第一位認購的善長。在她推動下,其他華僑紛紛響應,為華人子弟中文教育添磚加瓦。
不說你不會知道,這段香火緣還延續到趙紫陽身上。這是怎麼一回事?1984年,中英兩國簽署關於香港前途的聯合聲明;翌年,時任中國總理趙紫陽訪英。除了官式活動外,他還支持共和協會中文學校籌款。有了他的間接助力,陳育華帶領共和協會同寅回港為中文學校籌款,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也高調接見。
共和協會中文學校1968年成立,是英國第一家華人子弟的中文學校,當時只有8位小朋友和一位老師。1987年,學生增至500人,義務老師26人;其他城市的中文學校也像雨後春筍。其後,陳育華退居二線,繼續默默奉獻。
方向務實,行動踏實,深耕細作,取得成績後旋即隱身於鏡頭之外;爭着排位與高官拍照的人群中,不再看見他的影子。這些往事,都令我思考貢獻來自真誠,人生的力量應放在有意義的地方。育華兄:你走好!努力培育華人後代,已是我們的方向。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