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局在2022年分別在小學和幼稚園推出《家長教育課程架構》,旨在鼓勵家長更有動力和更自信地擔當家長角色,讓孩子健康、愉快和均衡地成長。不論幼稚園或小學,架構都包括4個範疇:認識兒童發展;促進兒童健康、愉快及均衡的發展;促進家長身心健康和促進家校合作與溝通。近日,因社會上的情況,教育局《校園.好精神》「家長學生.好精神」一筆過津貼,支援家長照顧學生的精神健康,鼓勵學校與家長教師會合作,支援學生精神健康的家長教育活動,建立正向的家庭文化。
23/24學年疫後重新出發,筆者學校已計劃了一連串的家長課程,講座、工作坊、讀書會、教會團契……有單次性的,也有系統性的。起初的目的也只是支援家長,與學校攜手教養孩子。可是,經過一個學期的與家長同行,筆者改變了這個想法。
孩子變了,還是父母變了?
筆者也為人母,與外子也有參與孩子學校的家長課程,不論線上線下,不是處理孩子問題,就是處理問題孩子。上完課後,兩口了會在飯桌上討論,一次老人家聽了,問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究竟是孩子變了,還是父母變了?問題發生在誰身上?老一輩人帶孩子不會一天到晚把孩子盯得實實的,把時間表排得滿滿的。現代父母一切都給孩子安排,孩子做不好就説他們有問題,對孩子太不公平。
是的,社會不斷轉變,不斷進步,父母希望給孩子最好的裝備,結果互相拉扯,家庭中有很大張力。筆者更同意老人家的説發,人需要空間,家長和孩子也各自需要空間。因此,筆者學校近月為家長開辦了不同的課程,當中除了為學校服務的聖誕節吊飾製作工作坊,學習支援孩子學習的電子學習工作坊,有關育兒的親子讀書會外,在促進家長身心健康的範疇上也加添了不同班組。
見到家長們在拉筋班和方塊鈎織班面上的光彩,跟聽專家講座時完全不一樣。他們散發出一種享受和自信的氣息;相反,在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的講座上,家長們總是愁眉深鎖,心有千千結的樣子。筆者頓時有紮心的感覺:太少家長懂得愛自己了!筆者每每跟家長談話,總離不開孩子這樣,孩子那樣。成績和升學簡直是必談的話題,孩子比賽得獎也偶爾談到,就是甚少談自己。
父母永遠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家庭也一定是孩子的第一個學習場所。可不要忘記留一點白,孩子和父母都要me time!
家長要先懂得愛自己
筆者閱讀《家長教育課程架構(小學)》文件中「促進家長身心健康」的範疇,當中有其特定的學習目標,主要針對親職壓力,提升家長的反思能力,提升家庭的抗逆力等。先把架構文件先放一旁,筆者也是雙職家庭的家長,深深明白當中的情況和張力。家長也是人,需要健康的身心才可以好好跟孩子交流,照顧好孩子們。讓孩子們在一個安全有愛的家庭中成長。近日有機會跟一位要好的幼稚園校長深入交流,決定邀請專家為家長們開辦品味生活班,學習品茗和品咖啡。其實專家的太太是形象設計師,未知將來能否邀請到校,為家長們分享教路,讓家長更認識自己,展示自己的個人風采。
是的,家長要先懂得愛自己,照顧好自己,才能在孩子的成長中有積極和正面的付出,作為孩子一生的好榜樣。家長永遠是孩子的老師,從牙牙學語,步履蹣跚的幼兒,到子女為人父母,家長還是孩子的老師。孩子成長的過程一去不復還,讓孩子們見到父母有光彩自信的精神面貌。與家長們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