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社交媒體上癮?

大眾傳播學學者麥克盧漢(McLuhan)說,媒介是身體的延伸,他還說,媒介即信息。對於媒體人來說,手機已經成為身體的一部分,永遠保持手機在線,既是工作需要,亦是生活狀態。

魯迅的長孫、魯迅文化基金會會長周令飛也是一名作家,近日有記者問他平常愛不愛刷短視頻,他說:「我現在是90%的時間刷屏,10%的時間用來看書。」對此網友紛紛表示「這很真實」,「多少人100%刷視頻的」。還有網友戲稱周令飛是「投筆從網」。當問到平時愛刷什麼內容的視頻時,周令飛笑答:「不告訴你們,這是我的秘密。」目前他在抖音平台上擁有超過11萬粉絲。根據樹仁大學一項最新研究,年屆古稀的周令飛可能屬於「社交媒體上癮」的資深一族。

社交媒體成癮的研究成果公布

上周六(18日)下午,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公布一項有關社交媒體成癮的研究成果,發現越年輕的受訪者社交媒體成癮的風險越高。調查也發現,曾接受專上教育或更高程度教育的受訪者比中學或以下教育程度的受訪者更易成癮。社交媒體成癮指過量或不受控制地使用社交媒體,調查發現受訪者的社交媒體成癮量平均分數在一年內由1.83升至1.96分(一分代表成癮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頻繁;五分代表負面影響十分頻繁),升幅約為7.1%,呈顯著上升趨勢。

其實,年輕、高學歷者社交媒體上癮風險更大的現象。(Shutterstock)
其實,年輕、高學歷者社交媒體上癮風險更大的現象。(Shutterstock)

調查結果顯示,27.3%受訪者經常或十分經常在社交媒體上花費比原本計劃更多的時間,13.2%的受訪者經常或十分經常因無法使用社交媒體而感到煩躁,12.3%的受訪者表示經常或十分經常有衝動想不斷使用社交媒體。此外,23%的受訪者表示長時間使用社交媒體對其學業或工作產生負面影響的頻繁程度達到中等或以上水平。

年輕人和成年人都存在社交媒體上癮

香港「網開新一面」網絡沉溺輔導中心負責人表示,有關研究對協助解決相關青少年問題提供啟示。其實,年輕、高學歷者社交媒體上癮風險更大的現象,並非香港獨有。一項調查顯示,內地大學生99.39%每天上社交媒體,當中超過五成二每天上社交媒體時間為4至6小時,兩成二以上更超過7小時。他們喜歡上社交媒體的主要目的前四項分別是即時通訊、娛樂消遣、社交交友和獲取信息。而美國的調查顯示,六成青少年每天上社交媒體超過四小時。有學者形容社交媒體是學校走廊和餐廳的現代版本── 一個永遠存在的舞台,青少年總是在網上,總是在走廊。雖然香港、內地和美國三地青少年上的可能是不同的社交媒體,但不同的社交媒體都能讓青少年上癮,這是互聯網時代的特徵,亦是高科技發展衍生的社會問題之一。專家呼籲家長、學校督促青少年減少上網時間,多做線下活動,而對於大學生,只能靠他們自律。

事實上,每天花大量時間上社交媒體的不僅是年輕人,上文提及在上海生活的周令飛先生,其夫子自道疑似已經「社交媒體上癮」。那天在樹仁大學發布會現場,筆者告訴該校新聞系主任李家文博士,我認識的一些同齡人,包括我本人都有社交媒體上癮的某些「症狀」,例如有時候因為手機沒電或無法上網,未能使用某些社交媒體,就會渾身不自在。上個月到北京,我的內地電話卡手機不知何故無法上網,另一部香港卡手機的流量用完,每天一出酒店手機離線,就有點失魂的感覺。後來一名團友每天打開熱點讓我共享,才解除我的不安。其實並沒有什麼重要事情需要保持聯絡,經常打開手機查看社交媒體的信息,只是因為習慣,以前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打開電視機,現在是刷手機。

根據筆者本人體驗和觀察,成年人社交媒體上癮的原因與青少年不同,多數與工作性質有關。周令飛愛刷視頻,相信是他獲取寫作素材和靈感的途徑,而從事新聞傳媒工作的人,似乎很難不會社交媒體上癮。大眾傳播學學者麥克盧漢(McLuhan)說,媒介是身體的延伸,他還說,媒介即信息。對於媒體人來說,手機已經成為身體的一部分,永遠保持手機在線,既是工作需要,亦是生活狀態。即使離開新聞第一線,但已經上癮就很難戒掉。所以,對於社交媒體上癮現象,期待有更進一步分析研究。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郭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