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相生:回歸基本步的習拜會

「韜光養晦」並不代表示弱,它反而是中國歷代最擅長的一種「戰爭形式」,強調以勢態壓倒對手不戰而勝,這在2500年前面世的《孫子兵法》中已言之甚詳。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的三藩市會晤,於11月15日如期舉行。在費羅麗莊園舉行的習拜會歷時4小時,儘管會後沒有發表聯合聲明,但雙方達成了20多項共識,最矚目的是恢復一系列軍事聯繫機制。

對於促成這次習拜會一系列誘因與背景,已有很多評論分析過,筆者在此不贅。儘管大部分因素都是客觀而真實的,但我們不能否認,在中美這種激烈競爭的格局下,仍真正能夠維繫兩個大國的關係、令兩國走向對話的,其實是習近平與拜登長年的交情,否則中方不可能再願意相信美國,而美方也不會像這次般給足習近平面子。

這次習拜會證明,在此前提下,即使近年中美關係一波三折,仍有辦法有所緩解,中美仍可就一些具體事宜如科技管制和芬太尼等,開展實際談判和交換,充分展示出溝通對話所帶來的可能性。可是習拜會亦同樣預示到,一旦這種交情不再存在,比如民主黨在美國明年大選中失利,那麼兩國關係不止會倒退,甚至連這種溝通對話機制也會一併喪失;再加上日益動盪的世界情勢,一個不好這可能是兩國最後一段緩和期,前景確實是令人擔憂。

隨着早前中美多領域交流機制重啟,習近平已提出「中美關係的基礎在民間,力量源泉在人民友好」。(亞新社)
隨着早前中美多領域交流機制重啟,習近平已提出「中美關係的基礎在民間,力量源泉在人民友好」。(亞新社)

營造政府與民間兩層面的良性互動

面對這種隱憂與不確定性,習近平在這次訪問中,有意為今後中美關係定下基調。習近平在出席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辦的歡迎宴會中發表演講,提出「中國從不賭美國輸,從不干涉美國內政,也無意挑戰和取代美國,樂見一個自信開放、發展繁榮的美國」,以及「無論今後發展到哪一步,我們都永遠不稱霸、不擴張、不強加於人、不謀求勢力範圍、不同任何國家打冷戰熱戰」,可說是一改近年對美的口徑,當中甚至還有點過往「韜光養晦」的味道。

習近平這麼直白地把這些話說出來是不容易的,似乎是在回應拜登於去年印尼峇里島會晤中提出的5點承諾,即:美國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習近平的回應,有望成為中美「三藩市願景」的重要基礎。

另一方面,隨着早前中美多領域交流機制重啟,習近平已提出「中美關係的基礎在民間,力量源泉在人民友好」;而在上述歡迎宴會的演講中,習近平重申「中美關係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用大量篇幅講述中美關係的民間基礎,並宣布中方未來5年願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着力於強化兩國之前面臨中斷的民間關係。可見習近平這個「中美關係基礎在民間」方針不是隨便說說而已,應是想為今後不確定且波折重重的中美關係,發展出一些可超越兩國政府層面的新機制與途徑,藉以持續改善關係、破解結構性的矛盾。此舉亦可視為北京對一直不斷阻撓中美關係發展的美國國會議員,以及普遍反華的美國民間聲音的一次對症下藥。

這次習拜會有段小插曲,就是拜登於會後的記者會,在記者提問下重提習近平依舊是個「獨裁者」(dictator)。(Shutterstock)
這次習拜會有段小插曲,就是拜登於會後的記者會,在記者提問下重提習近平依舊是個「獨裁者」(dictator)。(Shutterstock)

拜登「獨裁者」論 透視峰會本質

這次習拜會有段小插曲,就是拜登於會後的記者會,在記者提問下重提習近平依舊是個「獨裁者」(dictator)。有傳媒拍攝到台下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即時大皺眉頭,似乎認為拜登又失言了。拜登言論亦招來了中國外交部的堅決反對。這次拜登繼今年6月曾公開稱習近平為「獨裁者」,引發外交風波之後,今次又再重提,如無意外是拜登將「獨裁者」與「威權統治者」(authoritarian ruler)混淆起來;但更重要的是,拜登的失言,恰恰道出了這次習拜會的本質及特殊性。

其實西方評論界也開始認識到,鑑於中國的政治體制及習近平的權力鞏固程度,美國總統與他直接、長期的互動,至關重要——由於人們無法確定習近平收到什麼信息或如何向他提供信息,於是領導人之間的互動,成為傳遞憂慮、發出信號與獲取信息的關鍵方式,有助了解決策者如何思考問題。在這一方面上,領導人直接向對手傳達其戰略意圖,通常會比任何的具體成果更為重要。這次習拜會的情况,很大程度就是如此。如上文所言,習近平與拜登的交情,對兩國元首的互動至關重要;拜登的「失言」正正顯示出他深刻地了解到習拜會這種本質,以及他個人在當中的重要性。

回到孫子式戰爭的契機

儘管中美與外界對這次峰會都不抱任何期望,但雙方的一些觀念與認知,已在悄悄地改變及萌芽。事實上,這次峰會的最重要目的,在於透過對話防止中美競爭演變成衝突或對抗,因此雙方早已意識到它們不能打和禁不起一場熱戰——只可文鬥不能武鬥、不可明爭只能暗鬥──這是一個潛藏的共識。在這共識下,雙方實際上只能從事一種鬥而不破或類似冷戰的「戰爭」,不存在其他選項。然而,中美兩國在過去一年幾乎陷入戰爭邊緣,皆因兩國均「忘記」了如何從事這種戰爭。

上面筆者已提到,習近平在歡迎宴會的演講中,一改近年對美口徑,甚至還帶點「韜光養晦」的味道,背後可能是觀念上的一大飛躍。習近平自執政後,認為經過百年奮鬥,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將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認定「韜光養晦」已不合時宜,並開始反其道而行。然而他不清楚的是,「韜光養晦」並不代表示弱,它反而是中國歷代最擅長的一種「戰爭形式」,強調以勢態壓倒對手不戰而勝,這在2500年前面世的《孫子兵法》中已言之甚詳。到現在終於意識到戰爭的危險及美國優勢,令中方逐步回到這種固有的「戰爭形式」上。

至於美國,儘管它有贏得冷戰的經驗,卻搞不清楚目前中美那種既要競爭,但在眾多領域又高度相互依賴的新冷戰格局,該如何理解和應對。因此自拜登上任以來,一直在「競爭」、「對抗」、「衝突」這幾個觀念上不斷繞圈,得不出任何結論。之不過,拜登政府也深知中美禁不起一場戰爭,於是就想起了溝通對話這老辦法。可是在鬥爭中溝通,實際上是個非常西方的概念,所以拜登政府應該也碰了不少釘,結果用上了派大批政府高官訪華這一招,向中方展示誠意,一定程度與北京重新取得互信,最後總算在這次習拜會中修成正果。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袁彌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