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dai22 ŋɐn11-35)
筆者之前曾寫過關於粵語「碎銀」一詞的考證,其實粵語對錢幣的稱呼,實多來自古語(雖則兩者的實質價值未必相同)。「文」(讀陰平[第一聲]mɐn55)固然是一例,現在要談的「大銀」也是一例。「大銀」是香港人對以前一種銀色的一元硬幣的叫法。
胡竹安《水滸詞典》「大銀」條︰「整塊較大的銀錠(相對小銀錠而言)。[例]再將二十五兩一錠大銀送與林沖。9.142 // 我有一錠大銀,解了十兩小銀使用了,却問這主人家那借十兩銀子去贖那大銀出來,便還他。38.600……」
《水滸傳》(七十回本)第六十一回︰「宋江叫取兩個大銀,把與李固;兩個小銀,打發當值的那十個車脚,共與他白銀十兩。」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李募事道︰『數日前邵太尉庫內封記鎖押俱不動,又無地穴得入,平空不見了五十錠大銀。見今着落臨安府提捉賊人,十分緊急,沒有頭路得獲,累害了多少人。……』」又馮氏的《醒世恆言》第十六卷︰「過了兩日,強得利要買生口,舅子店裏又來取酒錢,家中別無銀兩,只得把那兩錠雪白樣的大銀,在一個傾銀舖裏去傾銷,指望加出些銀水。」
毫(hou11)
中國人日常用的硬幣有「元」與「角」,上世紀早期還有「分」。「元」與「角」粵語分別叫「文」(音「mɐn55」,與「蚊」的口語音相同)和「毫」。「分」香港叫「仙」,是英語「cent」的粵譯。「角」,普通話俗稱「毛」。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原來「毫」與「毛」,雖然相當於「角」,但論文雅,「毫」實雅於「毛」。
《漢語大字典》「毛」條︰「16中國輔幣『角』(一元的十分之一)的俗稱。高玉寶《高玉寶‧大連一月》︰『在外面能賣兩毛錢的東西,鬼子最多只給一毛錢。』」又「毫」條︰「6量詞……5.方言。銀元一角稱為一毫。梁啟超《格里森貨幣原則說略》︰『私鑄贋幣,所鑄者全為二角之一種,即粵所稱雙毫是也……其單毫(即一角)雖間有存,而以雙易單。』」葉聖陶《倪煥之》︰『他們攤開手掌,接受一枚雙毫銀的當兒,用感動的眼光,瞪着那亮亮的小東西。』」《格里森貨幣原則說略》作者梁啟超是清末民初人,而《高玉寶‧大連一月》作者高玉寶死於2019年,可見依文獻先後而言,「毫」反在「毛」之前。
燒雞(siu55 gɐi55)
筆者之前論證過「燒肉」、「燒鴨」、「燒鵝」(詳「燒肉、燒鴨、燒鵝」條),卻漏去了「燒雞」,現在在這裏補述一下。「燒雞」同樣見於元雜劇。無名氏《十探子大閙延安府雜劇》第二折[滾繡毬][廚子跪科云]大人可憐見。小人是箇廚子。昨日相府裏經歷大人,喚小人做了一日一夜,眼也不曾合。今日倒說小人燒羊裏無滷汁,軟羊裏無杏泥,圓米飯不中吃,燒鵝燒雞說不肥。臨了將我打了四十。似這等苦楚,那裏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