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DEI策略:推動殘疾人士共融就業

91%的僱主在過去6個月中遇到招聘困難,但不少具備工作能力、接受過培訓的殘疾人士仍難以獲得就業機會,這種「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作」的現象,反映了我們在多元和共融就業的實踐上,仍有進步的空間。

香港疫後的經濟發展,受限於人手不足。踏進茶餐廳或時裝店,我們往往需等待良久,才可找到職員前來協助。根據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上個月發表的調查,91%的僱主在過去6個月中遇到招聘困難。然而,面對人手短缺下,在殘疾人士適齡人口中,卻只有大約兩成從事經濟活動。不少具備工作能力、接受過培訓的殘疾人士仍難以獲得就業機會。這種「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作」的現象,反映了我們在多元和共融就業的實踐上,仍有進步的空間。

在推動香港共融就業上,已得到不少有心人的支持。但要成功推動共融就業,需要各方攜手合作,才可成事。以下我們將從上、下、左、右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企業要上下齊心

首先,我們從「上」談起,即是從企業管理層的角度出發。部分前線主管可能願意嘗試聘用殘疾人士,但若果得不到企業管理層支持,事情其實也未能成功推進。我們需要的,不是企業管理以交功課的態度履行社會責任。相反,真正有效用的是企業管理積極制定包容性的人力資源政策,建立共融與關愛的企業文化,包括為殘疾人士提供合適的工作調適。如此,便更能為殘疾人士創造平等的就業機會。

然後,我們也需要從「下」着手,即一般前線員工。在一些情況下,即使管理層理解並支持聘用殘疾人士,前線員工的反對也可能成為阻礙。畢竟,他們將會直接與殘疾人士共事及接觸,若對殘疾人士存在誤解或恐懼,他們可能會表現出抗拒。而殘疾人士入職後若遭其他同事排擠,也難以投入職場,工作自然無法持久。因此,我們需要透過教育和培訓,提高前線員工對殘疾人士的理解、信任和接納。

要成為一間推動傷健共融的企業,我們需要採取「全方位組織策略」(whole organization approach)──需要全公司上下一心,攜手推動多元和共融就業。

非政府組織和政府的配合

接下來,我們來看「左、右」,這裏的「左」代表非政府組織,而「右」則代表政府。企業往往對殘疾人士的特性和需要了解不足,即使他們滿腔熱誠想聘用殘疾人士,也不知從何入手而裹足不前。這樣的情況下,非政府組織(如eConnect就業連網的8間非政府組織)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應該可以發揮重要的角色。他們可透過提供專業的支援和資源,成為了企業與殘疾人士之間的橋樑,為企業轉介合適的殘疾人士,並提供必要的後續支持。當能善用非政府組織的資源,就可以更有效推動多元和共融就業。

最後,我們也不容忽視政府的角色。政府可從政策入手,通過提供稅收優惠、資金補助和宣傳推廣等方式,鼓勵企業聘用殘疾人士。政府也可進一步為領取綜援金的殘疾人士,提高每月最高豁免計算入息限額,鼓勵他們全職工作。目前,政府雖然給予非政府組織許多資助,但在推動職場共融方面則有待加強──eConnect就業連網的8間機構至今仍須自籌資金或調配資源,來進行有關工作。如果政府能夠提供津助給非政府組織推動多元和共融就業,將會事半功倍。

要香港社會進一步邁向多元、共融,着實需要動員四方的力量。我們需要企業管理層的帶動、員工的支持,非政府組織的協助,以及政府政策的配合,把多元和共融就業這個目標具體實踐出來。這不只能夠紓緩我們當前面臨的人力短缺問題,更能建立一個更公平、更包容的社會,為香港的未來創造更多可能。

編按:DEI為Diversity(多元)、Equity(公平)、Inclusion(包容)的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