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開拓的典範──陳鏡田

在我的周圍,臥虎藏龍,不乏人才,但學養深厚的畫者寥寥無幾!特別是與他同一時代的人。陳鏡田的文學根底,使他的畫更精髓,濕潤的筆墨,具有順和逆的價值,其筆觸、墨點、水漬充滿質感和生命力。

香港荷里活道明畫廊正在舉辦陳鏡田的「迷踪」個展,這是他以太湖石為靈感的新風格,鏡田的理念和審美情趣,素來畫如其人,極為清雅,總是有一股脫俗的書卷氣息,每一個階段的轉換從開片至梅花鹿的穿插,「雲山」或「柔草」系列, 至新作「迷蹤」中的湖石,無不令人心曠神怡。淨化的水墨筆痕,雅緻清純的色彩,抽象既具象的思辨,既敬仰傳統又不拘泥舊法。

觀賞「迷踪」,喚起連串浮想。當看到他的新作,就會回味蘇州獅子林,在假山洞內捉迷藏,近在咫尺卻找不到出口;亦會臆想宇宙脈衝星之風雲漣漪,突然「迷踪」的小星球;會想到探險家的「迷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漁人的奇遇……區區的腦洞產生了瞬間的「迷踪」。

定神再望向壁上的佳作,玲瓏嵌空的太湖石構成的畫幅,累累水痕,鱗鱗彈窩,潤滑而性堅,體現出鏡田和諧的內在精神!人生恍如置身湍激的浪花,不斷地被衝擊,隨之泥沙俱下,石沉水底,艮歲久浸,平平無奇的原貌,在大自然雕鑿下,藴育出各類奇石:太湖石、靈璧石、崑山石⋯⋯彷似神奇的生命再生!

陳鏡田的作品《玉山岑岑》 。(榮寶齋網頁圖片)
陳鏡田的作品《玉山岑岑》 。(榮寶齋網頁圖片)

陳鏡田作品《鹿嗚四季》。(明畫廊圖片)
陳鏡田作品《鹿嗚四季》。(明畫廊圖片)

文人愛石 源自山水鍾情

例舉兩幅直、橫的經典,其中《幻山》是直向的表述,另一幅是昆墟秘景。觀眾無不凝視神往,紛紛請教畫家心聲。筆者因新冠後遺症有些聽障,故特地懇請他文字詳述。以下我將畫家原文抄下:

「以石為題材的創作,初始於2019年,也正是決定停止前階段的創作形態,開始新的探索轉變時期。近幾年間,我開啟了多個新的系列,『石』題材最無預期下展開的系列。事緣要從2015年説起,當年在荷里活道的松心閣做了一場個展,展後店主贈予一座靈璧立石。奇聳怪突,如見峰巒,我將其置於畫案右角,猶為喜歡。可惜2019年初不慎被衣角帶落畫案,於細腰處碎斷,無可修復。因而取邊角紙料隨手畫石為記,此後筆興未盡多畫了幾張,皆是奇異的供石形態,這是我畫石的初起。」

「文人愛石,源自對山水的鍾情,藏石於文房,即是與心嚮往之山水作呼應,納峰巒於案頭,室小而坐擁五岳。也可化自身成芥子,幻遊於頑石轉折間,恍惚尋見仙人洞府。我也常伏案作意遊,再畫供石,我已置身入其中,靈峰岣嶁峻起,嵯峨變化,巖壑藏泉臨水,如現秘境。猶如身在蘇州獅子林,更像拜訪徽宗的艮岳。我在奇山怪石間遊盪,閉目側聽寒泉穿壑,落崖千尺,轉念又見朝煙出岫,凝雲成骨。一切皆因念起隨化,無邊無涯。俯仰間玲瓏萬狀如入昆崙丘,幻山之大上接太虛下連潛淵,又似在須彌山。吾邊遊邊記邊迷途,行至山空寂靜時,忽聞遠峰有僧唱曰:『大智洞明,十方虛徹。玄樞妙轉,千聖迷踪。』我擊案而起,恭身拜謝仙僧賜名!」

以上是畫家陳鏡田的自述。

「迷踪」展覽海報。(陳鏡田Facebook圖片)
「迷踪」展覽海報。(陳鏡田Facebook圖片)

文學根底深厚 作品更為精髓

在我的周圍,臥虎藏龍,不乏人才,但學養深厚的畫者寥寥無幾!特別是與他同一時代的人。陳鏡田的文學根底,使他的畫更精髓,濕潤的筆墨,具有順和逆的價值,其筆觸、墨點、水漬充滿質感和生命力。視覺中的大千世界,和畫家的藝術交融不悖,畫面展現出鏡田的秉賦及技巧。也是他夢想中珍貴的恆定因素──本性的清瑩通透。確可稱之傳承與開拓的典範!因此每次亮相均獲得藏家的青睞。

陳鏡田,1979年生於浙江紹興,2003年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 2008至2010年於中國國家畫院工作室,作山水畫課題研究。現任中華海峽兩岸書畫教育文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畫學會(香港)會員、深圳畫院客座畫家,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陳鏡田在展覽的作品。(Artsy圖片)
陳鏡田在展覽的作品。(Artsy圖片)

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