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李家超將在10月25日發表上任以來第2份《施政報告》,近期密鑼緊鼓展開公眾諮詢。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近日在《明報》撰文,認為社會上對政府施政存在不同的意見、評價,乃香港平常事,反而以往常見的諸多意見、挑剔的態度和言論,近年明顯淡化,「令人有點不太習慣」。
呂大樂指出,現屆政府既然強調「以結果為目標」,要為工作訂下KPI,那麼,對他們的表現予以肯定抑或負面批評,只要看看中期成績表便一目了然。
樂見振興「夜經濟」 仍要交出成績表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政府要振興「夜經濟」是無所謂的,有所謂的是這樣的措施是否合乎經濟效益;有沒有足夠的理據支持這是最理想的介入方法。他認為,待明年的統計數字出來後,情况是否足以說服市民,這樣介入的效果是相當顯著,還是不管政府介入與否,效果都不會相差太遠呢?
呂大樂進一步指出,將簡單的統計數字再推深一層,值得思考的問題,還包括本港旅遊經濟的發展狀况。「究竟訪港旅遊愈來愈依重內地遊客,有何更廣泛含義」?他指出,以往內地遊客有兩大吸引之處:一是這些旅客是奢侈品、名牌的消費者,就算當中不少人是即日往返(所以酒店開支相當有限),仍具一定消費力;二是他們人多勢眾,巔峰時期是一年有5000多萬人次,「單是買化妝品、吃茶餐廳,都足以以量取勝,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
吸內地客只求生存 長遠要改進服務
呂大樂認為,今天內地景氣不如以前,來港旅客消費下調,「以致本地業界竟毫無遮掩地希望盡快追回昔日內地遊客數字」。他批評,「這是以前5000 萬人次的人數養成的惰性,是求生存,而不是求變」。若將訪港旅遊經濟的發展放在一個5年、10年的框架裏來考慮問題及應對策略,則短期內有提振作用的手段,大有可能不一定有利長遠升級轉型。至於是否有需要想得長遠一點,他認為這個問題需由政府來回答。
另一個問題是,香港要跟深圳競爭嗎?要留住港人在港消費嗎?呂大樂認為,到這一屆政府的中期檢討之時,要好好理解、研究的,不是某年某月的情况,而是社會發展趨勢。他質疑,這個有關「搶客」、兩地競爭的提問,是建基於一個什麼假設之上呢?「難道本港商界一直以為所謂的『兩小時生活圈』,只適用於旅客、消費者南下,而不是真實的兩地民眾雙向流動、不是區域融合?在這樣的思維框框影響下,商界也很少認真地從區域發展來看待本地服務業要如何持續改進、進步」。
呂大樂直言,本地消費者早已感受不到香港服務的進步,「說停滯不前,已是相當客氣了」。所以很多人一到假期,便「隔籬飯香」,想到東京、大阪、台北、曼谷這些鄰近城市度假了。
他認為,面對特區政府施政,其實可以平常心看待。當局不斷拋出新措施,最終還是要還原基本步,交出成績,提交中期進度、成績表。作為普通市民,也就不如按政府說法,「以結果為目標」來衡量、評價政府表現。特區政府的中期報告,可能較特首的《施政報告》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