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首李白的詩《俠客行》,從小學到中學,老師沒有在課堂上講過,筆者是從金庸的同名武俠小說中讀到的。然而,李白說過「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又自言「劍非萬人敵,文竊四海聲」,李白年輕時手中有劍,應無疑問。
大時代的悲歡離合
最近,中國電影史上最賣座動畫第二位的《長安三萬里》,挾15億票房紀錄的聲勢在港公映。這齣史詩式立體動畫,以「安史之亂」前後的長安(今西安)、邊塞和揚州等地作背景,描寫邊塞詩人高適和「詩仙」李白數十年的交往,用瑰麗奇幻的畫面、耳熟能詳的詩歌帶出為數眾多的大唐人物。觀眾置身電影院,猶如穿越時光隧道回到盛當,看二人的悲歡離合,看唐代文化精英的文釆武功。
印象中,唐代彷彿是一個「有容乃大」的時代,尤其是初唐和盛唐,因此每多「文壇巨星」橫空出世,「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年僅14歲即以一篇《滕王閣序》技驚四座,傳頌千古。明珠不會暗投,是金子始終會發亮。但是,唐代也是一個講究出生門第的朝代,電影中的主人公李白和高適,年輕時同樣不能按「正常」的科舉途徑入仕,結果飽嚐人間冷暖,最後各有不同的人生際遇。
邊塞詩人武功了得
歷史上,李白和高適是在40歲後才相識的,而片中李白和高適卻是在青年時「不打不相識」,這樣的設計,增加了電影的動感和趣味性,同時亦突顯李白輕靈瀟灑的劍術和高適沉雄剛猛的槍法──武功中見性格,為以後的劇情埋下伏筆。
電影中的高適,是一個踏實穩重的年輕人,說話還有點「口吃」──這也是為了彰顯他「大器晚成」的設計──高適不是一些文章說的「次要詩人」,相反,他的詩做得非常好,《別董大‧其一》很多人至今琅琅上口: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電影中,高適更希望的,是以家傳的「高家槍法」報効國家。他在玉真公主面前表演殺敵的槍法以求舉薦,卻只換來「有點嚇人」的批評;去投軍戎邊吧,「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但是,「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燕歌行》)
為此,看不過眼的高適,不知幾番心灰,幾番氣餒,直至年已半百,投入名將哥舒翰幕下任掌書記,才得一展抱負。
哥舒翰原是大英雄
這位哥舒翰是安西龜茲(今新疆庫車)人,早年是大唐守邊的柱石,有《哥舒歌》為證: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可惜的是,哥舒翰結局悲慘。電影中安祿山叛軍攻破潼關,當時已身負殘疾的哥舒翰命令高適突圍,自己卻力戰被俘,被綁住仍大喊「我沒降……」。
然而《資治通鑑》卻指出,哥舒翰被俘後,居然向安祿山伏地謝罪求茍活,安祿山大喜,封哥舒翰為司空,讓他修書招降各地,但哥舒翰昔日部將不從,更覆信責罵他不為國家死節。安祿山大失所望,馬上將哥舒翰囚禁起來。
後來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害,安慶緒在洛陽自稱皇帝。唐軍反攻,安慶緒大敗,逃往鄴城(今河南安陽),臨行前,將哥舒翰殺害。一代名將,就此殞落。
詩人杜甫在「三吏三別」的《潼關吏》中,有以下句子提及哥舒翰: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由「哥舒夜帶刀」的威儀,到「慎勿學哥舒」的慨歎,正是這位老將軍的寫照。
大器晚成的節度使
哥舒翰的故事結束,高適的故事仍在繼續,他終於追趕上西逃的唐玄宗李隆基,並向玄宗陳述了潼關戰敗的原因。不久,太子李亨自行宣布即位,是為唐肅宗。肅宗火速任命高適為淮南節度使、揚州大都督府長史,並命令高適參與討伐「叛逆的」永王李璘。
無巧不成話,電影中本來已經通過「入道儀式」做了道士、在廬山隱居的李白,卻投靠了永王,因此被判「從逆」,被押入監牢。
兩位相識多年的老詩人,各為其主,迎來了友情最大的考驗。
李白向高適求救,高適如何應對才能「仁至義盡」,又不會惹禍上身?
下次續談「詩仙」李白瀟灑卻終為功名所誤的一生,以及他與高適交往的電影劇情與歷史,敬請留意。
《長安三萬里》的電影劇情與歷史 2-1
延伸閱讀:〈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