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人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專訪

張仁良教授做了10年校長,上任時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問所有中小學的校長,覺得新老師的哪些品格是最重要的。校長們答覆,前四個最重要是正面的人生觀、正面的工作態度、溝通能力、語言能力,第五個才是學術能力。

本社獨家專訪將於8月底卸任的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他從金融學者的角度,怎樣看香港的教育問題及如何改革、年輕人移民潮導致教育人才流失對香港影響,如何利用ChatGPT加強學習等都有他獨特的見解,以至對香港前景的看法?今天本社率先刊登他對教育制度及培育教學人員的想法。

文:文灼非   張:張仁良

文:作為一位金融學者,你怎樣看香港的教育問題?

張:在我的人生履歷,其實真的沒有怎麼讀過教育的科目,沒有讀過哲學、社會學,也沒用讀過心理學,純粹讀數學。做了香港教育大學的校長,平均每年都有20間學校請我去演講。我和那些小學生和中學生交談之後,都有很多想法。這些同學從中四、中五開始學習就很緊張,沒有自己的私人時間。同時不同學校對不同科目有擔憂,比如band 3的學校對於英文比較擔憂,有些名校反而對中文有擔憂。其實我們要想一想,如何幫助他們克服。是否香港的語言環境沒有以前那麼好了?香港的小朋友考試壓力比外國更大,其實這個現象在亞洲也是特別普遍的,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重複這個過程?如何令小朋友可以得到快樂,而且有效的學習經驗?這個問題我也是經常思考的。

基於這個原因,香港教育大學做了一系列動漫,用於基礎教育中的創新教學,希望讓孩子從小到大都可以學習到一些思維,對於創新科技不會那麼抗拒。STEM教育是為了培養孩子對創新科技的興趣,讓他們在未來可以從事相關的研究或工作。香港最大的問題是中學生選擇DSE科目時,選理科的愈來愈少,根據統計,物理、化學和生物每一個科目大約有20%左右的考生。三個科目一起選擇的就更少。考得好的就去讀醫學院,不好的就去其他科目。如果吸引不到比較好的理科生去讀理科,將來從事理科研究,讀碩士博士,這方面是會斷層的,這種青黃不接的現象出現後,如何接班?如何讓年輕人對創新科技、對理學的興趣得到提升?需要思考這方面的解決辦法。

張仁良校長說,香港教育大學逾九成畢業生都找到工作。
張仁良校長說,香港教育大學逾九成畢業生都找到工作。

培養學習興趣 野心不宜太大

文:教授你經常說自己外行,不是教育出身,反而看問題是比較宏觀、比較通透,尤其針對香港教育出現了什麼問題。

張:正因為我是一個外行人看行內的問題,想法和考慮角度可能跟傳統不一樣。我是商學院出身,覺得最重要的是成本效益,怎樣可以用最低的成本達到最大的效果,這是我經常想的問題。怎樣可以推動更多人參與、更多人認知,讓事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為何香港學生學了十多年英文和中文,但是到考DSE的時候,那麼多學生覺得很困難?究竟是課程制度出了問題,還是教學方法不太理想?

張:在整個教學過程,要清楚最基本的目標是什麼,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視檢教學方法能否達到目標。這個目標可以很簡單,例如希望小朋友在看完一本簡單英文故事書之後能學會一些簡單的動詞,或者幫助小朋友在六七歲之後能簡單地和外國人溝通,不害羞。總的來說就是我們要弄清楚目標,然後回頭去想怎樣能夠達到這個目標。教大這幾年做的動畫也是為了幫助小朋友學習,比如學歷史,我們選了十個最常見的歷史人物,每個創作五分鐘的動畫,簡單有趣。這些教案和工作紙以有趣為主,兩文三語,有些小朋友回到家甚至還會自己繼續看。我們要思考怎麼啟發小朋友的學習動機,讓他自發地學習,這個是最重要的。在教育的過程中,野心不能太大。重點是要讓學生自己有興趣去學。如果他們有興趣,長大之後自己會看一些書,或者上網找資料,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發學習的能力。

文:剛才你提到愈來愈少學生去選生物、化學、物理這些傳統比較難的科目,另一方面,中國歷史、中國文學、英國文學都面對這個問題,可能只有幾百人報,似乎學生現在都是取易捨難,寧願選一些可能相對容易的,例如商科。你覺得這個趨勢對教育界有什麼影響?

2016年5月,張仁良校長為香港教育大學揭牌。(教大提供圖片)
2016年5月,張仁良校長為香港教育大學揭牌。(教大提供圖片)

課程聯繫生活 讓學習變有趣

張:如果我們可以把這些科目的知識變得更有趣、更生活化,融入小朋友的生活當中,不是硬着頭皮教一些方程式,可能會讓情況有所好轉。除此之外,還有科目之間的互動。而且科目之間是能夠和生活掛鈎的,讓學習更有趣。因為每個科目都有不同的教學法,讓這些老師一起發展不同的科目,讓小朋友得到開心的學習過程,物理、化學、生物、語文、經濟,都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的。

文:這是整個教育的一種改革嗎?

張:不能說改革,香港的教育改革經常用一些很宏大的前提,真的要去想如何慢慢改變教育思維,讓學生進一步拓展學習。

正向人生工作認真 教師重要品格

文:教大在這方面的角色很重要。你們訓練了很多中小學老師,都在前線,在你任內,對於課程的轉變、老師的培訓,有什麼創新內容可以分享?

張:我做了10年校長,上任的時候做了一個很大的問卷調查,只有一條問題,問所有中小學的校長,將來請老師時,覺得這位新老師的哪些品格是最重要的決定標準。同事給了我15個品格,校長們的答覆是一致的。前四個最重要的是正面的人生觀、正面的工作態度、溝通能力、語言能力,第五個才是學術能力。我請副校長進行課程改革,希望學生在讀完5年課程之後,這四方面能更加突出。

我們加強了實習的訓練,如果兩次實習不能通過,就不可以畢業。另外在教師培訓方面,如果學生想當老師,我們會在他入學的時候請一些附近學校的校長或老師做訓練。他們會和校長溝通,提早適應和了解學校的環境,讓他們知道當老師是辛苦的,時間長、壓力大。其實這些是把學生的EQ提高了,讓學生提早熟悉一個合格的老師有什麼要求。

 張仁良校長(中)暨教大團隊推廣動畫學習中華文化。(文灼峰攝)
張仁良校長(中)暨教大團隊推廣動畫學習中華文化。(文灼峰攝)

文:你在教育界付出很多努力,你覺得成果如何?現在的畢業生能不能做到你希望的轉變,也滿足僱主的要求?

張:學生畢業後超過九成都找到工作。校長覺得我們畢業生進步了。在這十年間,我覺得整個社會對於教大的畢業生的評價是提升了。當然還有很多可以做,但在我任內,能做的都已經盡量做到了。

文:傳統的觀念是最優秀的學生都讀醫學,成績最差的才讀師範。教大從幾間師範合併,一直升格到變成一間大學,這個觀念已淡了,不會覺得師範出來的學生教書不行。你認為社會看教大出來的學生,觀感是否有所轉變?

張:你剛才說的社會現象,我覺得是不好的。最好的學生都念醫學院、商學院學環球金融管理,有些去了法學院。這個想法我覺得沒變過,只不過教育學院已經變成教育大學,社會見到我們是八大其中一間大學,就算我們以前那些畢業生都是拿本科文憑的,因為你是學院,人們覺得你好像有差距,現在變成大學,你拿學位就是理所應當。這個讓學生心態變好,改善了收生人數和質量。至於是不是要尖子做老師才可以教得好,我在香港讀小學時,也是被師範學院畢業的老師教出來的。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愛心和耐心。讀書最好的那些人做老師行不行?沒問題的。但是讀書最好的人去投資銀行,再回來教書,我覺得未必沒問題。社會上有一些想法我明白的,但要反轉想一想,老師是需要愛心和耐心的。

張仁良校長臨別專訪 3-1

延伸閱讀:

外行人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專訪 3-1
做老師要高EQ、擁抱新科技──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專訪 3-2 
處身中美夾縫的香港如何把握經濟機遇──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專訪 3-3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