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11:35:3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對抗貪腐之「誰可改變」?

教育界的老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流淚撒種,歡呼收割。我要向內地教育工作者致敬,大家加油!
記得進入教育學院第一天學習的是「學習」的定義,老師說:「學習是行為的改變」,當時想,要改變世界,先要改變人,要救世界,先要育人,今天也如是想。其後上「教育史」課,慢慢引證出:教育改變了世界,而世界的改變,也帶來教育的改變,以下是幾個經典的事例:
 

一、工業革命改變了教育體系

 
工業革命由蒸氣機的發明開展,人的活動力大增,工廠建設令人由農業社會逐漸步入工業社會,人口更集中。當成年人在工廠裏工作,孩子便逐漸由家庭式的傳統教育模式進入學校體系:學校、課堂、老師、教材、教學法、學校管理、證書、升級制度、考試、教育經費……便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二、國與國的競爭帶來教育改革

 
記得在學院裏,講師介紹了一個最直接解釋產生教育改革的例子,大概是50年代,蘇聯的火箭攜帶了第一個上太空的人造衞星。美國人驚覺在太空競賽中落敗,急急研究原因及追趕方法,便帶來了世界史上一個重要的教育改革,其中在數學及科學範疇的改革影響了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電腦科技也逐漸成型。
 
這又令我想起香港回歸初期,梁錦松先生主領香港教育,他常掛在口邊的是「世界變了」,香港的教育也應改變。當時有所謂三城論:香港、新加坡、上海會互相競爭,教育落後,城市也會沒落。這種想法影響了政府當局,也是2000年本港開展教育改革的源頭。
 

三、科技改變了教育模式

 
電腦的發明及普及,智能電話的產生,也改變了課室的生態。近日流行的反轉教室思維,有賴電子產品的配合。聽說在大學的教室裏,大家都會利用智能電話即時作出回饋,統計投票數據,講師立即知道自己的進度是否與學生的學習配合。過去也曾有過電腦及網上學習會否取代傳統的老師的討論,近日卻又有研究說電子化教學未能增加學習效能。無論如何,科技影響着教學模式,也影響着教育學院的課程規劃。至於科技發達,人類的道德情操如何追及應有的持守,也是很重要的課題,影響每一天的生活。
 

四、環保教育與生活

 
記得政府在推行公民教育時,要求每個科目,每堂教學都要思考與公民教育的關係,加入公民教育的元素。而今天,環保意識十分高漲,老師們也會思考在課堂裏、日常生活中如何配合。減排成功與否,影響地球的壽命及生態,世界改變,教育內容也在變,也期望教育內容的改變,可以改變人的思想及行為,為地球的健康打拼出一條生路。
 

五、高分低能的學生帶出文理合一的思想

 
曾經有一段時期,考試主導了教育體系內的一切,文理分家而不互通。一個成績好的學生,口語表達與溝通能力十分弱的情況很普遍,對生活常識的無知,令人憂心,逐漸引起制度設計者的普遍關注。近年文理互通,大學恢復口試收生及校長推薦等情況,加上專上學位的增加,某程度改善了這種現象,是社會現象與教育體系互動的一個成果。
 
說到這裏,你或許會問我想表達些什麼?對,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相信教育可以改變未來,現在這個世界最需要改變的是什麼,那便是教育應走的方向。
 
我個人最近最憂心的是內地打貪腐的效能。記得當年香港曾經推行反罪案運動,鼓勵市民報警求助,也簡化了報案手續,一時間報案率大增,市民又憂心起來:香港的治安是否惡化了,警務處連忙否認,說這是市民支持警方呼籲的短期現象。
 
最近內地「老虎與蒼蠅」一起打的反貪腐活動,在數字上顯示了一定的成就,但也令人擔心這是否只屬冰山一角?長期作戰的持久力在那裏?權力,是重要,推行法治及教育是更應該做的事。早幾個月看見一篇報道內地一所初中學校一項活動的訊息:「小手拖大手」,校長說:我們向學生灌輸反貪的教育,期望孩子們回家向成年人展開思想滲透,改變成年人的想法和行為。我當然希望這種想法和行動有成功的一天,但也擔心究竟誰的拉扯力較大?
 
說到這裏,還是教育界的老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流淚撒種,歡呼收割。我要向內地教育工作者致敬,大家加油!
 
(封面圖片:亞新社圖片)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