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物期權法:有得跟才有得贏

隨着創業投資日漸普及,機構投資者近來將BSM期權模型,應用為「實物期權模型」,找尋新的視角和工具。

早前有幸獲邀,主持了諾貝爾經濟學人邁倫·斯科爾斯(Myron Scholes)來港訪問的其中一站、由香港特許金融分析師學會(CFAHK)主辦的「爐邊熱話」。斯科爾斯正是Black-Scholes-Merton期權定價模型三位發明人之一,該模型於20世紀70年代問世,以數學公式來估算歐式期權的價值,至今被廣泛地應用於金融衍生産品,革命性地改變了金融市場──在此之前,投資者本來是沒有系統的方法,估算期權。關於熱話的內容,有待大會審閲文稿,這裏讓我聊聊一些題外話。

隨着創業投資日漸普及,機構投資者近來將BSM期權模型,應用為「實物期權模型」,找尋新的視角和工具。

首先讓我們簡單地説説BSM。該期權模型讓投資者,只根據能看得見的客觀數據,即正股的市價、期權的行使價、到期時間、利率和波幅等因素,就能計算出期權的理論價值。之所以是諾貝爾奬,其中最大的貢獻就是,它證明期權的價值,跟投資者的風險胃納和正股將來的走勢無關,我們只要知道當下正股的價格就好了。

創業投資的實物期權法

創投與傳統的証券投資不同。初創企業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增長潛力大和風險相當高的特徵,若分析師手上只有的現金流貼現法這等傳統約估值模式,那就很難捕捉這些特徵,英雄無用武之地。

實物期權應用上述BSM的數學模型,視首筆的投資注碼為買入認購期權,從而換來得來在下階段進一步加碼的可能性,到時加注,就正正如行使期權、買入正股一樣,大手筆地下注。

這就是實物期權法的核心,它吸取了金融期權模型的靈活性,在現實的投資決策中,投資者可根據市場發展、技術的進步和競爭環境的變化,來調整其投資步伐,到了每一個分段,才決定到底是跟投或者不跟,一切留待下一步再説,現在先行買入一個可跟風下注的可能性。這也是上述現金流貼現法無法模擬的。

而實物期權與金融期權不同的地方,是到期時間。投資年期對於創業投資的回報至關重要,但也是最難事先就定好,與傳統期權不同,傳統期權的到期日是固定的,但創業投資家就必須根據未來發展的預期,來決定何時進行下一步投資(行使期權)和何時退出。因此,實物期權法在到期時間上,一般是人工的定在較長的區間上。

「等」的價值

另一個手工的步驟,是波幅(代表不確定性)的使用。正常而言,風險投資涉及的不確定性,要比傳統金融市場的衍生工具為高。因此我們需要調整BSM模型,以經驗代替公式,手工輸入。

實物期權法的引入,最關鍵就是引入延遲決定的選擇權,考慮了「等」的價值,允許投資者在掌握更多的信息時,才落實大手筆的投資。在創業投資,這種靈活性很重要,因為出手時間會顯着影響回報。

不管你下一步是跟還是不跟,有權跟,本身就是「有價寶」。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