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文字書法

秦統一後,禁止了六國與秦不同的文字,再規範及省改成小篆,李斯的泰山、嶧山及琅琊刻石是其中的典範。發展到漢代則個別發展,各具特色。

傳意文字能發展為視覺藝術的,中國方塊文字可算獨步。從結繩記事到多個民族都出現的象形文字,中國的文字書法延伸發展,建構了一個輝煌的藝術體系。殷商時期,相信中國已有「毛筆」的出現,在沒有紙、帛的日子,中國的文字最早紀錄在甲骨上,也是現存最早的可考據的文字。

殷周至春秋戰國是思想發展的輝煌時代,也是中國文字發展最浪漫的時代。齊、魯的端厚,楚、越的妸娜多姿;秦篆宗法於西周籕篆,與六國各自發展有所不同,到秦獻公遷都櫟陽時初步已確立了秦小篆的系統。秦統一六國後,統一了文字的規範,及後小篆隸化,出現了簡帛書而發展時稱楷的隸書(註)、八分書;由隸而章草,行、今草及現稱楷書的正書是同步發展的書體,至此中國書法流變已臻完成。其演變概略可參閱圖一。

中國書法的演變概略。(作者供圖)
中國書法的演變概略。(作者供圖)
中國最早的文字可追溯到陶器時代的家族圖符,可說是象形文字的應用,殷墟出土的安陽三璽仍可看到一些端詳。(見圖二)

先秦文字

秦以前的文字可包括:陶文、甲骨文、金文、籕篆(大篆)、小篆等。陶文是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應是一種記號,至今未能確認其具體意義。也曾發現戰國時期的陶器的文字,多是印文,多為人名、地名、吉祥語等。甲骨文是殷商時代貞卜的文字紀錄,以刀刻在龜腹甲或牛肩胛骨上(見圖三),亦有使用鹿、馬、羊的肩胛骨,多是先書丹後刀刻。出土的甲骨中,仍有些書而未刻的。從早期的象形文字演化到甲骨文應有一段相當的時間,相信虞、夏或更早以前亦應有覡巫卜筮,也應有記載,但是否已形成文字體系,仍待考古發掘的突破。

金文是銘刻在青銅器上的古文或稱籕篆、大篆,出土的青銅器包括兵器、禮器、樂器、食器、酒器、水器、銅鏡、度量衡及雜器等。「禮藏於器」,青銅器上的文字隨青銅器結構自然布局、參差錯落、字體穿插避讓,互相呼應、各有不同姿態,或雄奇挺健,或遒勁修美,瑰異奇古。

圖四左為毛公鼎,是現存文字最多的一件青銅器。文中陳述西周晚期周宣王欲重振朝政,命叔父毛公瘖處理國家大小事務,並命毛公一族擔任禁衛軍,保衛王家,賜酒食、輿服、兵器等,毛公瘖感謝宣王的器重,鑄鼎紀事。圖中為史牆盤,是西周共王(姬繄扈)時史官牆所作的禮器,銘文前半部分頌揚西周先王的功德,後半部分記述史牆所屬的微氏家族六代的事跡,是研究西周史的重要史料。圖右是西周早期的婦方鼎,也稱帝己且丁父癸鼎,鉻文未有可供考究的史料。石刻大篆最早是刻在10個花崗岩石鼓上的石鼓文,相信是描述周穆王出獵的概況,據考古認證為秦穆公時代的作品,多個石鼓上的文字已殘缺不全。(見圖五)

秦統一後禁止了六國與秦不同的文字,再規範及省改成小篆,李斯的泰山、嶧山及琅琊刻石是其中的典範,發展到漢代則個別發展,各具特色(見圖六)。

註: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引孫暢之所言,指臨淄人發掘古塚,得到稱齊太公六世孫胡公之銅棺,上面只有三個是古字其餘與隸書同,可證隸書非始於秦朝。

鄧兆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