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解密:位、鬚

有不少粵語單音節名詞,轉成普通話時,是要加一個「子」這個「後綴」的。我們日常到食肆吃飯,要找個「位子」。這個「位子」,粵語也只是單用「位」就可以了。

位(wɐi22-35

有不少粵語單音節名詞,轉成普通話時,是要加一個「子」這個「後綴」的。如「鼻」要轉成「鼻子」,「袖」要轉成「袖子」,「褲」要轉成「褲子」等。我們日常到食肆吃飯,要找個「位子」。這個「位子」,粵語也只是單用「位」就可以了。「找位子」,粵語就是「搵位」。劉扳盛《廣州話普通話詞典》「位」(wɐi2)條︰「口語讀音。座兒;位子;地方   搵位(找位子) / 霸位(佔個位子) / 車位(停車的位子) / 攤位(攤兒;攤子)。」

那麼,究竟古漢語是跟普通話一樣,用雙音節的「位子」,還是跟粵語一樣,用單音節的「位」的呢?其實《論語》的名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已經能說明問題了。此句的粵譯當是這樣的︰「唔喺渠個位道,唔議論渠嘅施政。」

當然,證據不止於這個名句。橫豎研究閩南話的林寶卿先生已經為我們找了一些古語用例,筆者也就不另找書證了。且看林先生的論證。林氏的《閩南方言與古漢語同源詞典》「位」條云︰「位置;位子;處所︰徙位(移動位置)|佔位(佔位置。佔位子)|請汝坐大位|阮兜徛位(我家住這兒)。《周禮‧天宮‧豕宰》(黃氏案︰「宮」當作「官」;「豕」當作「冢」)︰『惟王建國,辨方正位。』《書‧召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政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孔安國傳︰『以眾殷之民治都邑之位於洛水北。』《易‧良卦》(黃氏案︰「良」當作「艮」)︰『君子思不出其位。』唐‧韓愈《賀慶雲表》︰『西北方者;京師之位,既徵於古,又驗於今。』」

(粵語詞彙研究所:渠) 

鬚(續,sou55

筆者在拙著《粵語古趣談三編》已談過「鬚」這個粵語詞,只是當時只引述過內地學者史存直先生關於「鬚」、「髭」、「髯」三字似乎應該統一於「鬚」(意思是以「鬚」泛指連「髭」、「髯」也包括在內的面上的毛髮),但事實上卻統一於「鬍子」的說法;筆者又進而指出就粵語而言,「鬚」、「髭」、「髯」三字「統一於『鬚』」確是實情(這就與此三字在現代漢語共同語中統一於「鬍子」不同了)。

不過,在《粵語古趣談三編》中,筆者並未引古文獻來證實粵語的「鬚」與古人用法相同,真可謂「烏龍」(此一粵語詞,《現代漢語詞典》已收錄),因此現在筆者實在應該在這裏彌補這一缺漏。

《周易‧賁卦》六二爻︰「賁其須。」(黃氏案︰「須」是「鬚」的本字。《說文》‧須部釋「須」字云︰「面毛也。」)意思就是「裝飾他的鬍子。」《水滸傳》(七十回本)第三十九回︰「知府再問道︰『你見我府裏那個門子却是多少年紀?或是黑瘦也白淨肥胖?有鬚的也是無鬚的?』」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一卷︰「興哥道︰『你前夫陳大郎名字,可叫做陳商?可是白淨面皮,沒有鬚,左手長指甲的麼?』」

(粵語詞彙研究所:鬚) 

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