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普通話的關卡

近年來,普通話在本地的使用率和流行程度都提高了,尤其90後一代,自小在學校正規學習,口語有一定水平,但工作所見前一兩代的企業主管,其改善空間實在不小,若不快馬加鞭,是明顯落後於形勢了。

恢復通關後,粵港澳商務往來頻繁多了。和客戶午餐聚會,業務交流之餘,同事開玩笑説,還是懷念濠江老首長的發言,讓大家添了茶餘飯後的笑談,對方連忙回敬,謂爐峰掌門連番官話致詞,馬腳也露了不少,只算五十步笑百步罷了。所以説,公眾人物在鎂光燈下的一言一行,是百姓的榜樣,難逃普羅「法眼」。

多年前在電台節目《學識至上》中,一連數月邀請長駐内地的港人主管分享工作的樂與苦。大江南北異口同聲,認為有志縱横神州,普通話是必經的基本考驗。

普通話是必經的基本考驗

對此在下深有同感,有次在上海出席管理專業會議,午飯同桌的大部分是當地外資企業的行政人員,席間八卦,論及港人主管的能力,半吐苦水半批評地「説三道四」,首當其衝的,正是語言能力。

在同桌的上海精英眼中,港人的中文水平勉強可以,但一到普通話口語溝通,就明顯不濟了。至於英語,固然也不能和「老外」相提並論,因此簡單結論是,能力和收入不成比例。這番觀點我不完全認同,但亦反映一定事實,幸好有位當地客戶打打圓場,氣氛才不致太尷尬。

近年來,普通話在本地的使用率和流行程度都提高了,尤其90後一代,自小在學校正規學習,口語有一定水平,但工作所見前一兩代的企業主管,其改善空間實在不小,若不快馬加鞭,是明顯落後於形勢了。

其實,不論商業貿易往來,還是職場馳騁,語言溝通從來都是必須跨越的關卡,能夠準確流暢地表情達意,始終勝人一籌。所以,當不少老一輩主管不滿新一代員工的英語水平時,也得反躬自省,認真提升本身的普通話口語能力,尤其在職場應用的水平。

行政人員如何學好普通話?

和學習其他語言或方言一樣,普通話的學習,是模仿、練習和修正的長期累積過程,正規的課堂學習必不可少,中間沒有多少捷徑。對工作需要應用普通話的行政人員來説,建議由日常商務會話開始,先掌握準確發音與聲調規律後,再攻堅匯報及致詞的關口。

課堂以外,最好每天能抽一個半個小時,看看普通話新聞,或者內地劇集,吸收時下及日常用語,並開口模仿練習;喜歡音樂的,聽唱兩岸的流行歌曲,也是寓學習於娛樂的方法。當然,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爭取機會踏足神州大地,出差、旅行兩相宜,親歷其境即學即用,以及豐富表達方式,效果更佳。總之多管齊下,務求持之以恆,當能跨越初階提升的最難關卡。

多年前,有些本地企業為提高員工的英語水平,把每周其中半天以致一天定為「英語日」,當天員工之間溝通只能全用英語,主管身體力行,加上日子有功,確實對推動群體學習氣氛,以及互相交流促進,帶來一定的效果。在今天大灣區共融的商業環境下,看來是值得考慮推行「普通話日」的時候了。

原刊於《JMEN》,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