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鼓響,如果屈原與孔子有幸相逢夢裏,或者會把臂同遊,然後各自折返家鄉,分別以楚、魯的語言文字,一個超越絕望的〈離騷〉,以激情韻調,述往事,思來者,憑着亂世忠臣的初心立言諷諫;一個在杏壇啟發弟子,研習六經之餘,須體念幽微角落蒼生的委屈,在他們遇溺之前,施以援手。
孟子以「嫂溺,援之以手」作為「天下溺,援之以道」的類比(註1),說明不在其位而謀其政,是常人的惻隱、君子的擔當。孔子的愛徒曾子也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註2)如果「仁以為己任」的事功在於以身作則、百年樹人、移風易俗,成為禮樂傳承的一代宗師,對政治運作產生輔翼和制衡的作用,這是道德倫理的貢獻。
不過,古代士、農、工、商各階層術業有專攻,唯有讀書人具備「學而優則仕」條件(註3)。「士大夫」是一個銜接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中介角色。「士」就是知識分子,「大夫」在廟堂之上,就是治國的輔弼之臣;在民間來說,是治病的醫生。
政途險惡
下醫治其病,上醫治其國,可是在威權管治的格局之下,「能醫不自醫」是政途險惡的常態。知識分子參政,面對指點江山、君臨天下的聖主,要堅持「民為貴,君為輕」的浩然之氣(註4),無異與虎謀皮,稍有差池,甚至誤批逆鱗,慘遭滅門之禍。技術主義威權政治的始作俑者韓非子有〈說難〉的精微洞察(註5),可是仍免不了因為族裔背景招惹嫌疑,授人以柄,被李斯誣陷,死於非命。
論政容易參政難,「官僚」一詞本來沒有貶義,可惜在理想與現實、初心與政令之間要折讓取捨,團隊精神隨時瓦解,演變成各有理據的黨派之爭。再加上利祿薰心,魚與熊掌都有價有市,選邊站隊、拉幫結派、互相攻訐,歷朝的黨爭又是另一種常態。
本來一登龍門,聲價十倍,令許多人志士仁人趨之若鶩。且看那位「天上謫仙人」的李白,寫下一篇尷尬的〈與韓荊州書〉(註6)。他為求一官半職,竟給對方戴上舉世無雙的高帽子,實在令人驚訝。他當時大概不知道,廁身廟堂,雖然衣冠楚楚,難掩腥臊污垢──階前陛下,面對主子與同僚,機關處處,陷阱重重。漢代的司馬遷因為李陵之禍下獄受腐刑;唐代的韓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註7);他的摯友柳宗元因變法失敗被貶到偏遠的永州──「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註8);宋代的蘇軾身陷「烏台詩案」,僥倖逃出生天;明代的黨爭和開先河的文字獄;近、現代種種權力、政治意識形態的鬥爭……那些備受折磨的士大夫和知識分子,有誰不是憂鬱症的病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註9)──東坡居士的幽默,一語道破官場文化的死穴,療癒自己的創傷。不過他的兒子讀到這個金句肯定啼笑皆非。
愛國悲情與生命教育的反思
回到屈原的故事,我們對他承受讒言的委屈和國都淪陷的悲痛,當然寄予無限同情。不過他感到絕望而自盡,後人將他的行為解讀為「殉國」,並冠以「愛國詩人」的稱號,對於太平盛世的幸運兒來說,這是憂患意識的教材,但在危機四伏的時代,尤其是對未成熟的年輕人來說,肯定是生命教育要嚴肅面對的課題。幸好最近維多利亞港兩隻黃色的小鴨剛退場,接踵而來,是龍舟競渡的陽剛之氣和促進消費的鼓聲。這個悼念屈原的方式還算有點正面,可是愛國悲情的渲染,面對當前的社會狀態,還須有所節制。
此外,回顧歷史,從另一角度看楚國和屈原的命運,原來那位寵信屈原的楚懷王曾經攻打越國,奪得大片領土,越國因此而分崩離析。後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導致國勢漸衰,終於滅亡。我們不妨想像,如果楚懷王繼續器重屈原,面對最強大的對手依然克敵制勝,那麼一統天下的,就變成「楚朝」;屈原可能位居丞相,他那首〈國殤〉(註10)就變成豪氣干雲的〈邊防軍進行曲〉了。
孟子說過「春秋無義戰」(註11),到了戰國時代,更是掠奪生存空間自保社稷,「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困獸鬥。屈原的不幸,又豈止受讒言中傷、陷於國運衰頹的境況?
後記
逝者如斯,但是知識分子的厄運未嘗往也。上善若水,除了懷璧沉江,「乘桴浮於海」(註12)、「相忘於江湖」(註13),或者,「一尊還酹江月」(註14)都是自我療癒的偏方吧。
「滾滾長江東逝水」(註15),飲恨汨羅的屈原、醉眼撈月的李白,一兩個就夠了。
註:
- 「嫂溺,援之以手」;「天下溺,援之以道」:見《孟子‧離婁‧上》。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見《論語‧泰伯》。
- 「學而優則仕」:見《論語‧子張》。
- 「民為貴,君為輕」:見《孟子‧盡心‧下》。
- 〈說難〉
- 〈與韓荊州書〉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見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見蘇軾〈洗兒詩〉。
- 〈國殤〉
- 「春秋無義戰」:見《孟子‧盡心‧下》。
- 「乘桴浮於海」:見《論語‧公冶長》。
- 「相忘於江湖」:見《莊子‧大宗師》。
- 「一尊還酹江月」:見蘇軾〈念奴嬌〉。
- 「滾滾長江東逝水」:見楊慎〈臨江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