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外界關注此行是否代表中美關係出現「小陽春」?不過,種種跡象顯示,不單沒有「小陽春」,相反還出現低氣壓,醞釀新的風暴。
就在布林肯離開中國後不久,美國總統拜登就公開指習近平是「獨裁者」。中國馬上還擊,指美方言論極其荒謬、極不負責,嚴重違反基本事實和外交禮儀……
布林肯訪華 實為上門造勢
從中國和民族尊嚴的角度看,拜登此舉確實欺人太甚,故意公開挑釁。這就說明布林肯訪華不是先禮後兵,而是上門造勢,所以內地有人稱布林肯為「布局肯」──只要是布局針對中國,他什麼都肯,每一個行動都有其動機。例如,習近平與他見面時坐在中央(與當年特朗普接見中國副總理劉鶴時的安排相若,有貶低來客之意,習近平這次是「來而不往非禮也」),但布林肯卻故意不戴口罩(中方官員都戴白色口罩,口罩上還有中國國旗),而美國官員則戴上黑色口罩。這些都顯現在公開的電視畫頁中,可見兩國在握手中角力,實在是角力多於握手。
布林肯訪華後馬上到英國去,商討烏克蘭局勢,明顯針對中俄。他跟着又說中美兩國元首交往是無可取代的,相信數月後將會接觸。其言下之意,就是造勢要求習近平在即將舉行的國際活動上(例如APEC會議)與拜登會面。如果中國同意,則可能被牽着鼻子走;但如果中國拒絕,外國則炒作「中國無意改善中美關係」,借此繼續強化西方聯盟。換言之,每一個行動都是雙面刃。
中歐加強合作 效果有待發展
當然,中國也不會引頸就戮。總理李強結束德國之行後,正在法國訪問,而法國剛成功遊說多個歐洲盟國採購歐洲企業製造的防空系統;如中國加強與歐洲合作,既可以尋求新的軍事交流和合作,並分拆歐美關係。至於效果如何,則要看長遠發展。
對於美國的行徑,中國人自然感到不悅。不過,眼前的國際形勢是全球經濟不濟,所以未來勝負關鍵不在於自己一方怎樣強大,而在於對手的實力趨向(變強還是變弱),以及哪一邊犯的錯誤較多?所以,中美雙方也十分謹慎,不會輕易摧毀兩國關係,更不可能單方面脫鈎,這就是所謂「彼此也在捱」的局面了。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