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清晰醫療集團主席胡定旭在廠商會《友「德」傾》節目中,分享他對香港發展生物科技及醫療產業的真知灼見。
生物科技是香港發展創科的四大關鍵領域之一,胡定旭認為,這幾年香港政府和業界確實已經做了很多工作,而且香港的基礎研究亦十分出色,一些治療癌症的藥物、大分子藥等的研究更有很大突破,但在產業化,特別是轉化過程方面卻相對較慢,「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只有700萬人口,樣本數量遠遠不夠,難以進行第一及第二階段的臨床測試, 只能做第三階段,這局限了整個產業的提升。」
大灣區有利本港生物科技發展
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將有助突破這困局:「大灣區常住人口有幾千萬,流動人口接近1億,絕對有足夠的人口樣本以供臨床測試之用。當測試成功後,我們便可以再進一步推動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人體試驗要看檢測者服用藥物後不同時段的反應,涉及很多數據往來,以往生物數據、樣本不能「過河」,局限了兩地的醫療和生物科技合作,但現時相關政策已有所放寬,接下來需要層層落地。「假設我們有一個治療癌症的新藥物,病人來香港服藥,期間回去深圳,3星期後可能又到大灣區其中一間醫院再進行檢查。現時數據已可以在網上分享,研究團隊獲得臨床測試的結果十分方便。」
香港須具發展生物科技中心的願景
胡定旭指出,香港現時有很多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和發明,例如首屈一指的腦退化症專家葉玉如、盧煜明的基因排序 (DNA sequencing)等,但香港要幫助這些人才取得成果,須要在政策和資金方面作出扶持。
他認為,香港須具有發展生物科技中心的願景,在10年內建立類似FDA(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或者NMPA(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等水平的監管機構。但具體該如何做到呢?胡定旭說:「香港雖然缺乏相關人才,但我們有資金,可以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為研究成果做primary evaluation,獲通過之後,香港自己可以再做一次,然後再拿去廣東省做一次,完成後香港可以再聘用相關專業人士來做最終審批。現時中美關係變差,在FDA工作的華人可能也想回國發展,如果我們現在便開始提供相關的就業機會,培養並留住這些業界的頂尖人才,假以時日,我們便有能力建立起屬於香港的FDA。」
他一直認為,香港政府第一步要做的,便是修改法例,允許香港藥監局日後能審批新藥:「香港與國際已接軌多年,國際社會對香港有信心,可以接受我們的標準規範。如果香港能夠成為第一註冊地,對CRO(受託研究機構)、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國際藥廠、國際醫療器械公司來說,都會極具吸引力。」
此外,胡定旭亦建議簡化科研基金的申請流程,「香港的科研人員可以同時申請香港和國內的科研基金,但種類繁多,政府可以考慮把它們整合起來,方便科研機構和人員作出申請,更快地得到所需資金繼續研究。」
「 香港製造 」 與生物科技產業相輔相成
胡定旭認為,香港有條件成為國家的生物科技中心,亦有能力推動大灣區的生物科技產業發展,並從中獲得很多商機。「生物科技產業的供應鏈十分之長,從醫療機器、運輸帶,到一個簡單的過濾器、試劑;從實驗室的無塵設計,到各種清潔工具等等,這些都需要工廠生產。香港工業界可以提供很多支援,例如專門製造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醫療機器、顯微鏡等高端產品。」
除了研發和製造,香港亦可以在「標準制定」 方面作出貢獻。胡定旭記得當年他仍是香港總商會主席時,曾在一個聚餐上聽到一位國家領導說,希望香港回歸後能一直保持自身優勢,千萬不要為了與國內做生意而降低自己的標準,要愈走愈快、愈走愈高,這樣才能推動國內前進發展。他對這番說話印象深刻,「為什麼香港是超級聯繫人呢?因為我們的操守、行為標準被全世界所認可和接受的;而香港有條件成為生物科技中心,正正是因為我們做的臨床測試真實性高,在國際有認受性。」
內地醫療市場商機龐大
粵港澳大灣區亦為醫療產業發展帶來許多機遇。胡定旭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首席顧問,對兩地醫療行業十分熟悉。他指,國內暫時最好的醫院都是公營醫院,私營醫院數量較少。但近10年間,國家鼓勵民營企業辦醫,加上國內已經誕生了一大批中產人士,他們有經濟能力負擔私營醫院的費用,形成龐大的商機。
香港人北上開拓醫療市場,林順潮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財政司前司長梁錦松創立的新風天域,其興建的深圳和睦家醫院項目也發展得不錯。不過胡定旭認為,香港企業要進軍內地醫療市場須先了解內地的政策,不能把香港的一套「搬字過紙」般套用在國內,「例如,內地也有醫保,但你是否接受?醫保很便宜,很少盈利,你能否接受?還是只做商保?」他強調,如果只為了賺錢而做醫療,只顧節省成本不理會素質,肯定難以成功。
推動本港醫療數碼化轉型
近年,跨境醫療合作漸趨頻繁,胡定旭認為兩地可以互補優勢,「內地的醫療固然有它的問題,但亦有很多值得香港學習的地方。舉例說,國內的醫生實踐機會多許多,香港一年可能只是移植100個心臟和肝臟,但中山醫院可能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也不止這個數量。此外,國內新建醫院的智能化水平亦令人嘆為觀止,我曾參觀過北京天壇醫院,你不會覺得那裡是醫院,因為十分先進,運作全自動化。」
他認為,香港現時最大的問題是醫院年齡比較大,例如瑪麗醫院已經有80多年歷史,設備相對比較舊,但近年香港政府已撥出不少資源重建醫院甚至興建新醫院,「例如啟德的兒童醫院也很漂亮,院內整個流程亦是數碼化。」香港醫療數碼化轉型不單止可以產生商機,亦可以緩解人手短缺的問題,「如果病房安裝了滾軸,便可方便地把病人由一處運到另一處,老人家上洗手間也容易得多。」
雖然香港的醫療發展出現了瓶頸,但曾任醫院管理局主席長達9年的胡定旭認為,本港醫療體系和醫療服務,仍是十分值得我們驕傲的。
原刊於《企業雄才》,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