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工智能的興起及爆炸性的發展,影響到各地人士對未來世界發展的預估。還在討論應不應用AI協助學習可能已經變得老土及”out”了,現在是應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利用AI學習的時候。世界經濟論壇(WEF)上月發表了《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The Future of Jobs),預算未來5年,因為AI及科技的發展,全球可能會減少了1400萬個工作職位。面對新衝擊,我們的學生準備好了沒有?
應對未來的挑戰,WEF認為未來人類最重要的技能是擁有「分析性思維」,第二是「創造性思維」,其次分別是韌性和終身學習等。
生成式AI是學生新的學習工具,運用得當,可以幫助學習,對學生學習是事半功倍的。老師及學生的關係,可比喻為球隊中教練與運動員的關係,而AI就好像是助教,老師可以叫它協助教導學生,學生亦可以請它提供方法幫助自己鍛練技術及體能等。教練的角色依然是非常重要,不可被取代。
經歷及創意
球隊有很多隊員,有前鋒、中鋒及後衛等,他們需要學習不同的技能及知識。球員在不同的崗位上需要運用不同的技巧,去應付訓練及比賽需要。當運動員要學習新的技巧時,教練會作出示範及培訓,開始時學員會感到迷惘及措手不及,動作表現生疏及不協調,但當他們經歷了重複的練習後,在吸收及消化新技巧後,那些技巧將會成為他們的已有知識,經過不斷的練習、體驗、分析、模仿及再經歷,他們便能夠熟習各種技巧。熟練後,運動員甚至可創造出一些自己獨有的技術,這些就是由個人化的體驗及經歷發展出來的創意。
作為球隊教練,不但要了解每個學員的性格及特性,還要清楚他們的能力。然後作出差異化教授及調動,高大同學適合打中鋒,動作靈活而且跑得快的可以打前鋒,對抗性強的可能打後衛,無論同學的能力高與低,教練都要掌握,才能使球隊成長及進步。這方面,AI就完全不能跟老師比較。
再者,運動員在運動場上經常出現情緒起伏,需要人支持、關懷、督促及鼓勵。教練與學生一同學習、經歷比賽及成長,這些「情」的互動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是難以被取代的。
隨着科技的發展,創造性思維都受到學界的關注。創意這門學科,老師們一直覺得虛無飄渺,如何入手教導學生,真的是有點難度。其實筆者認為,學習是有程序的,學生面對新的知識,一開始會感到陌生,然後透過觀察、經歷、反思及熟習後,產出創意。有了創意,意味着某程度上他們已經掌握了該方面的知識及技能,可以創造出新的東西。因此,創意並非遙不可及的事情,也可以通過學習而得來的,問題在於學習者的態度,所謂「熟能生巧」「巧」就是創新。
愛因斯坦曾說,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培養獨立思考的人。學校的責任不是單單傳授專門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這才是學生能夠適應變化的最重要能力。當教師學會有效地在教學過程中利用AI,可能會出現更多新的教學法,新的教學法當然是創意所生成。
向丘成桐教授致敬
恭賀丘成桐教授獲得邵逸夫數學科學獎。丘教授是中文大學畢業生,作為首個華人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教授表示大部分關於AI要取代人類的言論都是「危言聳聽」。他覺得AI是我們人類智能的延續,可以幫忙證明很多數學上的問題,我們收集了很多不同的資料,這些數據我們人腦可能不夠大容納它們,AI可以,但這些資料基本上是人類搜集得來的。
他亦提到從牛頓力學到現在的量子力學都是根據人類思維所創造出來的,他不相信人工智能會做得到。AI需要進化到有創意才可以創造出像人類所創造的偉大產物。現在人工智能可以做輔助的角色,因為人工智能處理大數據的速度很快,而且是有條理及有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