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服從多數

要社會進步,需大眾携手。香港十多二十年來市區重建步伐仍未達到預期,進一步降低強拍門檻是必須,而法治的香港,已透過土地審裁處及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保障小業主的私有產權,相比起市建區的一刀切,更加有保障。

近幾個月,多份本地中文報章間歇性地刊登了一個半版的白底黑字廣告,下款署名「小業主私有產權關注組」,內容大致是批評政府欲進一步降低強拍門檻,更直指強拍制度偏幫地產商。此廣告一出,引起業界及一眾發展商議論紛紛,不少業內人士對此廣告所述內容極不認同。大家都認為廣告上提出的論點,更有點違背了社會、市民大眾的長遠利益及期望,更像是顛覆大家一直以來「小數服從多數」的概念。

《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條例》,大眾稱之為「強拍」的條例,於1998年制定,1999年在立法會通過並在同年實施,經過近10年的運作後,2010年4月1日起,申請門檻降低,由原先申請人必須擁有該地段不少於90%的不分割份數,調低至不少於80%就可以提出申請強拍。記得此例未作出修訂之前,社會上有很多殘破不堪的市區舊樓,因為日久失修而變成危樓,就像城市裡的計時炸彈一樣,隨時會令行人「中頭獎」或命喪。

昔日湊不足九成業權,原因是不少業主失蹤或失聯,又或是因一至兩個釘子戶的糾纏,令大部分居於這些瀕臨倒塌危樓中的小業主動彈不得,而社會像是冰封膠着一樣,幸好當年港府當機立斷,將申請強拍門檻業權降至八成,解決了不少市區舊樓隱患。

然而,強拍門檻由90%降至80%,迄今已經13年,香港樓齡50年以上的舊樓將會在未來十年出現爆炸式增長,所以政府在檢視政策的同時,考慮進一步放寬強拍門檻,傳聞說會降至70%,業界人士均應為是有必要的,因為這樣可以加速市區更新,填補香港市區私樓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

要知道,私人舊樓收購不如政府市區重建局的收購,沒有尚方寶劍,如果讓少數的業主為爭取更多「著數」或個人利益而令整個重建步伐拖慢,甚至拖垮,損失的不只是當區或該廈的居民,而是整個社區,整個香港。

另外,此廣告內容令業界不安的地方,就是條例實施20多年以來,竟然將之說為「多數暴政」不尊重私有產權,更說成是政府偏幫發展商,要知道,單靠政府或市建局之力,絕不能解決香港當前的房屋及土地供應問題,透過發展商在舊區進行併購,可加速市區重建步伐,例如大角咀及西環一帶,發展商不但興建新式的私人住宅,更締造一個吸引年青人到來打卡及消閒的藝術社區,令當區居民及商戶都有得益。

一般樓齡超過30年的物業在新加坡已經稱為舊樓。(Shutterstock)
一般樓齡超過30年的物業在新加坡已經稱為舊樓。(Shutterstock)

新加坡最低強拍門檻的情況

至於廣告所引述指,新加坡等地的最低強拍門檻是80%,所以認為香港不應進一步降低強拍門檻,但據在新加坡從事舊樓收購的發展商朋友告知,當地一般樓齡約30年的物業已被視之為舊樓,所以她十分驚訝香港有如此多樓齡50、60的舊樓仍有人居住。新加坡人覺得,舊樓配套設施及衛生環境追不上時代,所以為改善居住環境,大家都十分支持和歡迎發展商來收購,一般提出收購都 90%以上業主參與,所以在當地透過強拍來統一業權的速度只需約半年左右。

「少數服從多數」

反觀香港,在民主社會上,有人認為「少數服從多數」所得出的結果其實並不是共識,是忽略了某些人的意見或利益,就如「小業主私有產權關注組」所提出的論點,但他們所謂的共識都是華麗的表面,並不是真正的。有發展商更批評,這組織的人,像是樓房釘子戶,圖以卵敵石,美其名是為小業主私有產權爭取應有權益,但以業界或發展商過往所歷經的真實個案推測,這個關注組成員背後目的,是希望收購財團「買佢怕」,那就可以圖更多的利益,取得更大的好處,出發點估計都是單純的私利,此舉不但窒礙社區發展,更是拖着香港陪他們一起停滯不前,行為及想法極為自私。

要社會進步,需大眾携手邁步向前,就如新加坡一樣,市民知道要重建舊樓,都會上下一心作出支持,根本不需要更低的強拍門檻,而香港,十多二十年來市區重建步伐仍未達到預期,進一步降低強拍門檻是必需,而法治的香港,已透過土地審裁處及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保障小業主的私有產權,相比起市建區的尚方寶劍一刀切,更加有保障。我們相信,政府會繼續秉持「公平」的原則,監督發展商以合理價補償給小業主,亦希望小業主能「求同存異」,「少數服從多數」讓社會更和諧、穩定發展及進步。

黃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