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自然定律,然而,大部分人卻會自然地逃避死亡。社會上多數的死亡是出於自然,但病毒使全人類經歷了3年非自然的天災及人道災難。
我們可從傳統及網上媒體中看到很多人在政治、醫學、護理、心理、社福等層面上對疫情作出的分析及批判;但殯儀業在疫情中,同樣面對重大挑戰,卻很少被政府政策及各界關心。所以《方生方死》一書的出版,能彌補外界對殯儀業認知的不足,解開更多誤解及迷思。
疫下殯儀業 面對重大挑戰
回想本港在2022年初,剛爆發第5波疫情的2月尾至3月初期,曾經出現先人遺體在醫院及殮房未有合適地方擺放的情況。當時各前線醫護人員及病人的無力感愈加沉重,先人亦不能好好安息。政府部門及醫管局在準備不足下,使喪親者增加了不少不可彌補的遺憾,殯儀業的內外壓力也百上百斤。
直至3月中,食環署陸續加開冷藏貨櫃及火化爐,但仍追不上飽和危機;前線的殯儀從業員、食環署運送遺體的員工、醫院殮房及衛生署公眾殮房的員工等,亦因染疫影響人手,遺體積存問題對香港公共衛生構成重大風險。從3至5月份「網上預訂火葬服務系統」可見,食環署火化場由往年每天約130至150宗火化宗數,增加至每天約300至350宗。疫情風高浪急,一度出現棺材及各種殯儀物資不足的情況,加上醫療系統出現問題,染疫去世者的遺體得不到應有的處理,公眾殮房爆滿,富山殮房外近50個臨時貨櫃內,遺體「層層疊」及變壞腐化的情況令人慘不忍睹。喪親家屬因疫症遭受二次或三次傷害,焦慮情緒難安。
就在2023年1月農曆新年前,香港社會不幸地再近來了另一波疫情高峰。因為政府在冬季的「死亡旺季」中,突然大幅放寬抗疫政策的管制,老弱人士即時身受其害,死亡率自然再度上升。若以1月28日(年初七)為例,筆者從一位紓緩醫學專科醫生朋友的分享中得知,當日有2019名新冠確診病人在公立醫院留醫,留醫的確診病人中,有140名新增確診病人,922人需要入住隔離設施,298人要接受氧氣治療,43人需要以呼吸機協助呼吸。當時已累積共有93名危殆及89名嚴重的確診病人留醫,當中28名危殆病人正接受深切治療,新增呈報20名確診病人在公立醫院離世。
不止於一串串的死亡數字
3年抗疫時間中,香港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的病人,「表面」數字近15000人,但政界普遍表示不同意仿效2003年「非典型肺炎」(「沙士」)疫情結束後,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的做法,指出無須藉此委員會全面檢討港府抗疫表現。甚至,政府以科學為基礎作出評估為由,決定自2023年1月30日起將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遺體,風險分類由第二類(即代表較高風險的黃色標籤)下調至第一類(即代表較低風險的藍色標籤),殯儀業對此亦只能被動地見招拆招!
筆者在作者成書後受邀執筆寫推薦序時,正值農曆新年前夕殯儀事務及哀傷輔導服務非常忙碌之際,故特別選看了書中第四章「新冠疫情下香港的殯儀業」及第九章「臨終小故事」。我相信,香港的每名死亡服務工作者,一直在疫情中默默耕耘,無論做得好不好、結局好不好,都值得被人有系統地記錄這段歷史,因為所有的生命和基本尊嚴的衡量,不止於一串串的死亡數字,或表面地討論各持份者的處理是否恰當。何況在世紀疫症下的無常和生離死別,仍需要有人作出紀念及一直反思,藉此機會從死亡和黑暗中找到生命的光輝。
新書簡介:
書名:《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
作者:梁偉強、劉銳業、馬淑茵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
出版日期: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