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回歸後,亞洲金融風暴,香港出生率持續低迷,適齡學童人數大減,自2004年起掀起縮班殺校之風,小學同工首當其衝。隨着出生人口回升、跨境學童湧至,小學縮班殺校潮已於數年前結束,部分校網更要擴班收生,小班忽然變成大班,而中學則開始面對縮班殺校問題,弱勢學校為吸引學生而從事大量非教學工作,大量合約制教師成為「開刀」對象。毋庸諱言,這近十年的「折騰」對中小學教學質素,已帶來了深遠的負面影響。
縮班殺校 後果嚴重
教育局殺校的理據主要有二:一是收生不足的學校將被標籤為教育成效不彰,不受家長歡迎,競爭力不足,汰弱留強乃理所當然;二是確保公共資源用得其所,部分地區人口銳減,容許收生不足的鄉村或屋村學校繼續營運,無疑是浪費公帑,不符合成本效益。然而,縮班殺校受各區人口數字影響,表現優良的學校位處人口老化區域,亦難逃一劫。再者,在縮班殺校之風下,當年大量年青有為的新教師未能入職,師訓機構收生大減,令小學教師供應出現斷層,人手隨着收生人數回升而出現青黃不接現象。再者,由於當年被殺學校有百間之多,部分新界地區成為重災區,嚴重破壞原有學校網絡布局。近年出生人口急升,跨境學童大量湧現,新界區學額嚴重不足,家長爭奪學位、學童跨區入學、小學大班重現、小學急速擴班等問題紛至沓來。
更重要的是,不少學校為求生存,被迫「不務正業」,投放大量人力物力於宣傳推廣之上,前線教師全心全意教好學生的空間不斷萎縮。試問昨日殺校而今日擴校的政策是否符合「效益」?教育規劃應該只從「資源」着眼,還是要兼顧教育質素和社會成本?
拒絕全盤規劃 埋下計時炸彈
面對中學同工的困境,教育局曾多次表示已推出減派措施,以處理人口下降問題。然而,隨着人口進一步下跌,有關措施已顯得不合時宜。再者,在「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下,大部分中學每年需遞減兩名編制內教師,否則會扣除高中課程支援等津貼。可以想見,大量以津貼聘用的合約教師陸續流失,情況將進一步惡化。從資源運用角度,教育局固然可以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態度,對上述情況聽之任之,拒絕推行治本之策。然而,只着眼於解決短期問題,拒絕對人口波動對學界帶來的衝擊,作長遠和全盤規劃,恐怕只會為中小學教育埋下多個計時炸彈。
表一是2014至2015學年九月全港中小幼學生人數的統計資料。今年中一人數是53,330,未來三年的小學學童(小四至小六)仍在44,000左右的低位徘徊,但至三年後就會止跌回升,而且升幅不小。因此,假如教育局仍沿用當年小學殺校縮班的思維模式,亂局將會在中學學界重現。教育局關注未來三數年的成本效益,不改變中學殺校縮班,拒絕為學界四年後應對大幅度擴班留下空間,試問那時何來充足的教師和課室呢?今日中學縮班殺校之風,正是昔日小學的寫照,我們應該鑑往知來,還是重蹈覆轍?為了今日的短期「效益」而帶來長期「隱患」,為下一屆特區政府製造計時炸彈,這是否一個有遠見和負責任的政府應有的作為?
財政司司長要求各司局控制開支增長,應對將來可能出現財赤危機,但同時又為教育界製造必然發生的學位供求失衡危機,這種「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割裂式思維,是否對香港整體社會有利?

至於小學方面,從表一可見,2014至2015學年小一人數是51,653,但學前教育學生人數仍處上升之勢。事實上,為應付小一入學人數的短期回升,教育局正逐步犧牲小學的小班教學,一些校網已「加派」學生至近30人大班,令小班教學大開倒車,而且情況會日趨嚴重。
表二的數據顯示,2011和2012年才是人口出生的高峰期,這些嬰兒將會在2017和2018年間到達6歲的入學年齡,屆時將會把小學入學人數推上高峰。預計小學學位供不應求的局面將會持續三數年。

不過,小學同工要居安思危,留意人口波動埋下的隱患。隨着特區政府在2012年中取消雙非孕婦來港產子配額,出生人口於2013年起從高峰下跌。2014年雖然有六萬新生嬰兒,但比較高峰期的九萬仍有一定差距。由此推斷,小一學童數字下跌的計時炸彈,或會在2019年左右引爆。
經濟或波動 須及早籌謀
再者,美國加息之日迫在眉睫,中國經濟下行風險擴大,各新興市場經濟備受壓力,加上人民幣貶值和內地旅客減少等因素,預計香港經濟在未來將會出現較大波動,就業和房屋市場或受影響,屆時會否影響港人生兒育女的意欲,如同當年亞洲金融風暴和沙氏襲港一樣,令本港出生人口從2014年的六萬之數拾級而下,實在值得大家關注。
要言之,小學在未來數年將會面對「先擴班後縮班」,中學則出現「先殺校後建校」,其混亂可想而知。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乃社會長遠發展之基石,政府對教育事業的投入,是對人力資源的「投資」,而非不必要的「開支」。但願特區政府拋開所謂「成本效益」的枷鎖,增加對教育事業的承擔,處理好人口波動帶來的問題,不要再採取短視的政策,任憑出生人口波動影響教育的長遠規劃。
中學方面,教育局應利用未來數年小六升中學童數目下跌的契機,在中學開展小班教學,改善師生比例,因應學習差異擴大的趨勢,增加集中取錄第三組別學生學校的教師數目,為各校提供額外教師,以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小學方面,當局應以「加班」代替「加派」,確保小學教育質素。長遠則應研究人口下跌之後,進一步減少小學每班人數,增加支援不同類型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並推動中小學合作,以應對人口波動的危機。
(封面圖片:Flickr/Creative Commons/Tony 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