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半世紀,香港努力蛻變為亞洲國際大都會,但同時亦被貼上「文化沙漠」的標籤。為了向世界展現香港的文化魅力,並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下將香港定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目標,今屆政府成立了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體旅局),肩負起說好「香港故事」、說好「中國故事」的重任。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早前接受廠商會社交頻道Hashtag CMA節目《友「德」傾》邀請,與廠商會會長史立德對談,分享香港文化藝術的發展策略,以及疫後旅遊業的復常部署。
史:史立德;楊:楊潤雄
如何扭轉「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
史:作為首任文體旅局局長,您如何理解文化藝術、體育和旅遊之間的關係?未來政府會如何扭轉香港是「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
楊:成立文體旅局一方面固然是要加強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體育和旅遊的重視,同時我們亦留意到這4個領域之間有很好協同效應。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都是創意工作,兩者固然有很多連接,而旅遊與文化之間亦有很重要的關係;國家整個文化旅遊政策概念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利用深厚的中華文化帶動旅遊產業,而透過旅遊,亦可以向全世界彰顯我們的文化特色。
香港有很多旅遊項目都是由文化盛事、文化景點來帶動,同樣地,體育盛事亦吸引很多旅客訪港,其中一個成功例子是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可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來港參賽或觀看賽事,帶動旅遊業發展。可見它們之間是可以彼此推動、互相成就的。
以往很多人認為香港是一個比較商業的社會,對文化和體育沒那麼重視,但其實每一天香港都有很多文化、藝術和體育活動正在發生。
未來我們的工作重點,是要發揮好香港一國兩制和中西文化交匯的優勢,透過香港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以更好的演繹方式呈現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讓世界各地的人能更了解中國文化和價值觀,說好「香港故事」、說好「中國故事」。
流行文化產業 怎樣重新出發?
史:流行文化是整個文化生態的重要一環,80、90年代的港產電影和音樂曾在亞洲盛極一時,但近年卻不時有人說「香港電影已死」、「樂壇已死」,流行文化產業的發展彷彿停了下來,政府未來會如何協助業界重新出發、提升競爭力?
楊:正如你所講,香港的流行文化曾經有段時間很輝煌,但過去20年,香港業界的確遇到不少轉變,而亞洲其他地區的流行文化產業亦急速發展和進步,文化潮流隨時代轉變,有起有跌。不過,我相信香港電影業和樂壇有深厚的基礎,例如港產片獨特的拍攝手法、廣東話文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本錢」。
為鼓勵本地創作,近年我們透過電影發展基金推出「首部劇情電影計劃」,資助新晉導演拍攝其首部電影,並參與港產電影的投資,去年施政報告亦提出,鼓勵香港電影從業員與亞洲同業一同創作,以擴闊題材,開拓亞洲市場。電視製作方面,我們鼓勵本地電視台繼續與內地或亞洲地區合作製作綜藝節目,以尋找新的發展空間。
我們亦留意到疫情令串流平台急速發展,由於串流平台或投資方一般要視乎作品首兩集的質素,才決定是否投資,因此政府推出了「串流平台內容開發計劃」,為創作團隊提供資金開展項目,增加香港作品在串流平台播放的機會。
史:我知道文體旅局正推動「藝術事業產業化」和「體育專業化和產業化」,您認為文化藝術和體育項目可如何融入經濟體系,以達至自給自足、持續發展?
楊:以往大家普遍認為,文化、藝術和體育都是「花錢」的事,政府往往要投入大量資源或需要商界贊助,在某些階段確實如此、尤其是起步階段,一些文藝或體育項目是需要政府的推動,但長遠而言,我們希望將文化、藝術和體育產業化,目標是讓文化、藝術和體育活動能吸引觀眾,創造收入。
例如電影、電視節目和音樂等流行文化,它們本身就是一個產業,可以創造經濟效益,甚至帶動時裝、玩具製造等周邊產業發展。體育亦如是,舉辦大型國際賽事可吸引大批旅客來港觀看賽事,帶動旅遊業和經濟發展。當文化藝術表演、體育項目或電影能轉化成為經濟動力,不但對整體經濟發展有幫助,過程中業界所得到的資源,亦可幫助他們持續發展,愈做愈好。
送機票 成效有多大?
史:推動旅遊亦是文體旅局的重要工作;隨着香港已全面復常,政府啟動了「你好,香港!」計劃,送出70萬張機票歡迎世界各地的旅客來港,您預期成效有多大?除了優惠,還有何措施提升香港旅遊業的吸引力?
楊:我們根據疫情前的訪港旅客分布,來分配機票;首階段先向東南亞地區派發機票,之後會推展到內地和其他地區,同時我們亦會向旅客提供購物和餐飲優惠。旅客的反應非常正面,相信可吸引遊客和商務客來港旅遊、參加展覽或國際會議。
但長遠而言,我們仍需提升香港整體旅遊景點和豐富旅遊體驗。所以,雖然過去3年旅遊業停頓了下來,但我們有新景點相繼落成,例如西九文化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M+博物館,香港藝術館亦已完成翻新工程。我們亦發展出很多文化古蹟遊、綠色生活遊的旅遊路線,以配合旅客以個人方式來香港旅遊的趨勢。
另外,我們與內地、尤其是大灣區城市發展「一程多站」的旅遊模式,讓旅客來香港旅遊後,再轉往大灣區城市遊玩,從而擴闊旅遊體驗,滿足不同旅客的需求。
文化旅遊的部署
史:國際盛事的籌備情況又如何?隨着政府愈來愈重視文化、盛事與旅遊之間協同效應,您可否分享一下,未來香港旅遊業的新定位?對發展文化旅遊有什麼部署?
楊:自香港不斷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並與內地恢復通關,各項國際盛事已回歸香港,例如Clockenflap音樂節、西班牙藝術大師米羅的作品展、Art Basel,以及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這些都是世界級的展覽、音樂和體育活動,吸引到很多旅客來香港。
目前還有一系列大型盛事正在籌備,例如「法國五月」、馬拉松、渡海泳、國際級高爾夫球賽事和網球大師賽,以及首次舉辦的流行文化節。而今年財政預算案亦提出舉辦「開心香港」活動,其中旅遊發展局會在7至8月以維多利亞港作為背景,舉辦大型活動和音樂會,吸引遊客的同時,亦為香港市民帶來娛樂體驗。
香港與國家的旅遊發展方向是一致的,我們希望遊客來到香港,除了參觀傳統景點,我們亦希望透過旅遊加深遊客對香港、中華文化的認識。所以我們會重點將文化藝術與旅遊結合,除了以文化藝術展覽和表演來吸引遊客,更重要是讓遊客體驗香港獨有的文化和特色,例如我們的「茶餐廳」飲食文化,是結合了西方飲食文化和中國人的口味,旅客在其他地方是體會不到的。
我們曾就目標客源市場進行調查,了解他們來香港旅遊時想體驗什麼,發現有的希望來體驗美食、參觀傳統景點、到主題公園,有的是希望深入了解我們的文化,來逛古蹟,亦有些是喜歡來香港行山,或者是來香港參加國際會議和展覽。我們會因應不同客源的需要和喜好,設計合適的旅遊項目,從而吸引更旅客來香港。
原刊於《企業雄才》,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