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通關的大好氣氛下,我與闊別3、4年的發展商售樓部好友們急切頻密聚會,談論最多的話題,少不免三句不離本行,傾買地、談售樓,大家對於「辣招」不約而同都有以下的看法:
政府一方面致力在全球招攬人才,但就畏首畏尾,遲遲都不願「撤辣」,將推出超過10年的調控樓市措施撥亂反正,令一眾有意來港落地生根的優才,需要支付較高昂的置業成本,打擊他們入市意欲,沒有歸屬感下,優才可以如風一樣「來去自如」,實難以留住人才,故希望政府撤銷樓市辣招,令優才如同普羅大眾的香港人一樣,置業不受約束。
量跌價不跌 辣招無濟於事
政府去年底向全球人才招手,推出「高才通」計劃,截至2023年2月底,短短兩個月就吸引到超過1.4萬人申請,並成功批出近9000宗申請,當中近95%來自內地,其餘申請者分別來自加拿大、澳洲、美國及新加坡,佔近300人,反映香港確實受到一眾高學力的優才歡迎。
港府推出樓市辣招迄今十餘年,樓市成交萎縮,但「量跌價不跌」的現象直至近年,因受疫情影響才見樓價回落,證明透過樓市調控政策來壓止樓價攀升是無濟於事。從曾蔭權年代政府推出額外印花稅(SSD),其後不斷加辣,既有「加強版SSD」、也有買家印花稅(BSD)、雙倍印花稅(DSD),這一連串辣招,看似對樓價產生一定程度的調整作用,但細心分析下,其實只有買家印花稅才說得上是可有效壓抑到海外人士在港置業的需求,但為了預防這批僅佔樓市交投不足10%的海外來港置業人士,就要全社會為辣招付出一定代價?
辣招扯高租金 削人才吸引力
政府藥石亂投,甚至把辣招伸延至非住宅物業,做法不智。辣招加重自用買家置業成本,有心置業的用家會被驅趕入租務市場,扯高租金,此舉可說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害,更為樓市製造了不少副作用。政府口口聲聲說歡迎高學歷、高技術的移民,但對初到貴境的優才,連最基本住屋的問題都未能夠解決,置業難、租金貴,就連租屋也有困難,試問居無定所又如何令「新香港人」安心。
現今的香港,樓市就好似塘水滾塘魚,高官們只是想將水深港闊的維多利亞港變成一條窄河窄巷、一個小池塘,易於管控。我司和發展商代表、行政會議成員及立法會議員等多番約見掌管財金方面的官員,游說他們撤辣招,但最終只獲得調整買賣或轉讓住宅及非住宅物業須繳付的從價印花稅(第二標準稅率)的稅階,幫助減輕一般家庭首次置業的負擔,但就無切切實實地撤辣招,幫助新來港的優才。
內地拆牆鬆綁 香港呢?
隨着後疫情年代,內地樓市調控政策近半年來已積極拆牆鬆綁,深圳更為招攬人才擬推出共有產權房,單位售價約為土地出讓的市場價值一半,有點似香港的居屋,並限制簽訂買賣合同滿5年才可轉讓。面對全球各地搶人才,希望香港的高官們不要再各懷鬼胎,錯誤演繹中央給予港府的樓市政策,並希望可以盡快撤銷樓市辣招,令優才可以享受與港人一樣的樓市政策。
再者,樓市辣招的副作用還包括向舊樓重建的發展商徵收30%的額外印花稅,變相預繳了25.75%稅款,需等到物業拆卸時才可申請退回,由於一般拆樓由申請至拆卸需時3年或以上,令發展商在無利息的情況下,綁住了一大筆資金,日後還要經過多餘工序和冗長的時間才能取回稅款,費時失事,嚴重影響中小型發展商的現金流。
其實樓市只要供應充裕,樓價自自然然會回落,為壓抑樓市炒風而推出的辣招是針對炒樓投資者,發展商一次過購入物業八成單位,明顯地不是炒樓,是為併購物業作重建之用,理應豁免辣招款項,讓更多舊樓獲重建,加速市區土地供應,樓價自然會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