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界宜緩:如何實踐教育創新?

在教育創新的過程中,筆者深感圍棋中「入界宜緩」之精義。當初剛剛涉獵這個新領域,往往會樂觀估計自己的能力和時間,期望一步到位地解決所有問題。然而,教育創新的道路豈只一個問題?

圍棋十訣之一曰「入界宜緩」,蓋言人莫不常生於世,橫行其間,然觸及異己之地,必須行步慎之又慎,毋得躁進。身臨局中,應相當謹慎,不得有半分躁進之心。

同樣道理,亦可用之於教育創新路途。當我們打破傳統教育之枷鎖,尋求更好的教學方式時,不可輕率進入「創新」這棋局。「教育」一詞,早已不只是傳授知識的意涵,而是一個能夠改變世界的力量。要運用教育的力量,我們就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教育創新,更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是,要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快樂而有效,卻是件不易之事。

運用教育 改變世界

還記得初次進入教育現場,看到同學們學數學時的痛苦,此時筆者的想法簡單,就是希望學生可以學習得愉快,於是,教育創新的探索之旅便開始了。筆者的第一個想法是製作數學學習遊戲,讓學生在愉悅之餘,於數學方面亦有所蒐益。做起來卻比想象中的要困難許多,因為不僅要設計遊戲,還要確保遊戲能夠展現學習效能,若徒有趣味而學益不增,猶屬失敗之作。

在這段歷程中,我深刻體認到教育創新的至關重要。創新,非只能讓學生更多所學,亦能讓其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愉悅與成就。故此我們從小處着手,以一個年級為起點,針對他們的學習難題展開工作。然而,由對學生的難處有透徹的了解,再將複雜的學習內容精髓化繁為簡,到其嵌入遊戲之中,已是一件難事;若希望藉着學生在遊戲中取得的勝利,並將其轉化為對數學學習重點的理解,這就更難了。

其實說難,也不是難。難與不難的關鍵之一,在於能否做到「入界宜緩」。

成長型思維

當初我們決定製作數學學習平面圖形遊戲,便面臨着四邊形分類的學習難題。如何由眾多個別圖形條件,得出其為何種四邊形,令我們頭痛不已。我們就以溫氏理論作為基礎應用於遊戲中,同學們可以在遊戲中沙盤裏搜尋「寶物」四邊形,逐漸體會到四邊形的幾何概念。這樣一來,學生在遊戲過程中漸漸將知識內化外顯之餘,學習亦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從而同學們對數學也漸漸開始產生了興趣。

遊戲的功能亦不只僅僅於此。奇妙的是,當學生在考試時,總是心神不定地關注分數的高低,在某些學生眼中,彷彿分數已是成敗的唯一評估標準。另一方面,當他們在遊戲中戰敗之時,卻能磨練自我,重新展開遊戲,並尋求勝利的秘訣。心理學稱之為「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的差異;前者在心理學稱為固定型思維,後者則稱為成長型思維。

相傳先秦時期,齊國有一名出色的醫生名叫扁鵲,他治療病人以順應自然規律為主,素有「醫風之純、治病之神」的美譽。相傳扁鵲所患的先天性失聰,以當年的醫療技術來說是不可治癒的,但他卻通過反復練習辨別不同聲音的方法,使聽力大大改善。這正是成長型思維所要追求的,不斷努力和嘗試,才能實現自我提升,更加自信地面對學習。學習之路,就是一個不斷成長、不斷超越自我的旅程。而我們就以遊戲作為契機,將成長型思維的意念傳達給學生。

解決問題 不能一步到位

在教育創新的過程中,筆者深感圍棋中「入界宜緩」之精義。當初剛剛涉獵這個新領域,往往會樂觀估計自己的能力和時間,期望一步到位地解決所有問題。然而,教育創新的道路豈會只有以上的問題?還有許多其他的挑戰和困難,需要我們不斷地去面對和解決。讓我們拭目以待,下回分解,探索更多教育創新的驚喜。眼下教育創新之路漫長,其步驟繁瑣、困難重重,我們唯有不斷試錯,不斷調整,方能有所進展。

吳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