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社會步向全面復常,學生重返常規的校園生活。過去幾年的時而暫停,時而半天上學的學習節奏,一下子回到全日上學的軌跡,彷彿由一輛站站停的慢車,換乘一列甚少停靠站的高速列車。那麼,學生看到的風景自然不同了,而我們都知道,坐在高速列車上,能好好欣賞窗外美景的時間,遠比慢車少。假如窗外美景代表學生追求的生活或理想,那麼學生在高速列車上,很可能感到的就是急速地錯過自己的生活和理想。
學童要像大人「頂硬上」嗎?
香港人以高效率見稱,「快、靚、正」往往是許多人做事的量度標準,而當中更以「快」字居首,足見這座城市的對「快」的要求去到什麼程度。我們知道一個足部受傷後的人,不能急着跑,即使康復後,肌肉也要時間適應高強度的運動。香港的學生面對的功課量,學習的強度和密度,絕對可「媲美」一種高強度運動。
疫情期間,學生習慣了鬆動的學習時光,一下子回復到高強度的學習,功課與學習,加上有些學童更要補習和參加興趣班,每日的tasks可能與一個要夜夜OT的上班族不遑多讓。或許,成年人為「搵食」,無可奈何也要迅速重拾如此急促的節奏。可是,仍處於成長階段的學童,可以像大人一樣「頂硬上」嗎?
根據2022年11月8日《明報》報道,2022年全球健康指數調查中香港人的身心健康指數,連續3年位列亞太地區榜末,近九成港人壓力過大。成年人的精神健康尚且叫人擔心,何況面對龐大功課量和興趣班的學童呢?
減輕壓力 從家校着手
坊間關注學童的學習壓力已非今日之事,但長久以來,有許多照顧不同學習需要的方針和政策出台,卻好像沒有任何政策考慮到照顧到學童在減輕壓力上的需要。要協助學生面對或排解壓力,首要從家長和學校方面着手,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往往是子女壓力的根源;學校急於追趕學習進度,也會為一些未能追上節奏的學生增添壓力,而滿足了家長和學校的期望後,學童還有多少時間可以滿足自己呢?
上一代不少人經歷過小學分為上午校和下午校的階段,上午校的學生下午完成功課後,有時間去玩自己喜歡的東西,約三五知己在家附近玩捉迷藏,到球場打波,晚飯前回家。下午校的學生又不用急於起床上學,養精蓄銳回校上課。放在現在的標準,恐怕許多家長會覺得這是在浪費時間,只要沒把時間填滿,就會落後於人,於是學校轉了全日制還不夠,課後還要補習和參加興趣班。
大人的工作被填得密密麻麻,也會吃不消,何況是小孩呢?然而,如今有多少家長會這樣想──現在社會的繁榮是那些當年只上半天學的人共同建立而來的。許多人的觀念是與人玩耍不等於學習,但玩耍其實是可以包括社交、溝通等很多長大成人時需要用到的技巧和知識的。也許因為這些知識沒有證書,所以就不被承認罷了。
師生關係 猶如翹翹板
家長沒注意到學生的壓力,老師即使注意到了,但老師同時也要承擔教學上的壓力。現時的教學,要是學生輕鬆了,壓力少了,可能換來老師要承受追成績和進度的壓力了,而何況,從來沒有任何政策或指引教老師如何幫助學生減輕或面對壓力的,因為在現時緊湊,以完成進度,合格率達標為最終可以達成「交數」的目標而言,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壓力恰似在玩翹翹板,在彼此間上下擺動,因此更莫說要透過學校去幫助學童減輕壓力了。
香港的教育非常追求「量」,學童的課時「多」、功課「多」,就最快衡量到老師的工作,子女的證書「多」,興趣班上得「多」,也最能突顯子女的優秀。證書多了,孩子的時間卻少了。合指一算,孩子從出生到成人,好像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家長和學校的期望身上,給自己的尚餘多少呢?到長大了,投身社會了,大部分時間又可能花在「搵食」多於在自己身上。這樣的人生,好嗎?
那些時間,明明是屬於那些孩童的,卻因為別人的原因,都在成長中失去了。在重新開展的常規校園生活的同時,或許也是一個契機,讓家長或教育工作者重新去審視學童,在這種密麻和急促的學習生活中承受了幾多不必要的壓力?把屬於他們的時間和人生,還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