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對於香港的政經影響

嘉道理家族在香港安居立業逾越百年,毫無疑問蘊藏具引人入勝的精采故事。普立茲獎得主考夫曼曾撰寫一本以嘉道理家族及沙宣家族的發跡歷史。

談起香港的猶太人,大家腦海裏自然浮想聯編一位赫赫有名的光頭老外,被人譽為「蘭桂芳之父」的盛智文。在他曾擔任海洋公園董事局主席時,經常在媒體扮鬼扮馬,充份展示其鮮明幽黙的形象,在香港人心中佔有一定的地位。最令人茶餘飯後談論的事就是在他經營有道之下,令海洋公園當年的年收入超越另一個著名的主題公園。

叱吒風雲的嘉道理家族

另一位猶太人經營的生意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若沒有了它,我們在夏日炎炎的中會汗流浹背,在寒風凜冽的冬天會瑟縮一角,晚上在家會漆黑一片不見光明,這就是中華電力公司。公司的大股東便是嘉道理家族掌舵人米高嘉道理,除了中電以外,著名五星級半島酒店以及超過百年歷史的山頂纜車都是他們的產業之一。

嘉道理家族在香港安居立業逾越百年,毫無疑問蘊藏更具引人入勝的精采故事。一位曾擔任美國重要媒體要職的記者、普立茲獎得主的考夫曼(Jonathan Kaufman),他洋洋灑灑地撰寫了一本以嘉道理家族及沙宣家族的發跡歷史,名謂《從上海到香港,最後的金融大帝》(The Last Kings of Shanghai),故事盪氣迴腸、曲折離奇,述說兩個家族由印度遠渡香港乃至上海,開疆拓土建立一個商業的帝國掌控兩個國際大都會經濟命脈。

由於他們沒有政治上的信仰,發揮了商人敏銳金錢的嗅覺左右逢源,除積極地打入當時英國上流社會,並且在近代中國的政治人物穿梭,曾經叱吒風雲一時,最終回歸香港落地生腳。

兩波遷港猶太社群

猶太人大致可區分為賽法廸與阿什肯納茲兩大族群,而第一波遷居香港的猶太社群是屬於前者,他們生活在中亞如伊拉克、伊朗等地。他們瞄準當時英國管治下的香港發展商貿的潛力,攜帶資金來港建立商業王國,上文提及嘉道理家族等便是此類。第二波移居香港的猶太人則屬於後者,在19世紀及20世紀初,因歐洲的政治運動牽連而由原居地(歐洲及俄羅斯)到香港避難。

兩組社群在香港社經地位判若懸殊,賽法廸族群早已於香港建基立業,經濟生活大多優渥。作為來自外地的非英國人,他們大多投入本地歐洲人的社交生活,並且在政治上積極有作,與港英政府打交道,多人(沙宣、庇理羅士)獲委為立法局議員。同時,他們樂意作出慈善捐獻及參與社會服務而獲授爵士,甚至是勳爵銜者比比皆是。上文提及相反阿什肯納茲族群社經地位稍遜一籌,他們有部分人常常在街頭上發生爭執打鬥,行為不檢,甚至有女子以賣笑為生。

熱心公益 造福社會

時至今天,19世紀來港發展的猶太家族幾乎蕩然無存,只有嘉道理家族仍以香港為家,為人所津津樂道。尤其是他們熱心公益,造福社會。

首先,在教育方面來說。嘉道理家族曾在沙宣家族印度孟買公司任職,與印度關係殊深。早年香港印裔社群缺乏為學童而設的學校,艾理士嘉道理於是資助一所新的政府學校,這便是現在的官立嘉道理爵士學校。該校的特點是首間教授北印度語及烏爾都語的,迄今仍服務印度裔、尼泊爾裔、巴基斯坦裔等在港學童。

其次,在農業方面,嘉道理家族兩兄弟賀理士嘉道理和羅蘭士嘉道理於上世紀50年代扶助香港農業,成立了一個嘉道理農業輔助會,旨在提供培訓、農資和免息貸款予有需要的農民,並且設立推廣農場(嘉道理農場前身)推廣改良的耕種和畜牧方法。儘管香港農業日漸式微,嘉道理農場已轉型關注環保議題,嘉道理家族在過去歲月中推廣香港農業貢獻良多。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