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談到生成AI的功能,主要不是提供訊息,不是讓用者獲得正確的答案,而是為用者「生成」產品。也就是按照用者的需求,拼湊出一個「作品」。用者的需求愈明細,這種拼湊的作品就愈符合用者的期望。
不過,觀乎近日蜂擁而來的議論,仍然有不少論者,以為生成式AI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機器。這樣的誤解,不難把討論引入歧途。因此,略為收集了一些在學校應用的例子,經過筆者親自試驗,以說明生成式AI的良性用途。
行政。現在學校中出現較多的,就是行政上的使用,很多學校用生成AI擬寫家長通告。比如說,通知家長某月某日為教師進修日,因此學生不用上課。假如就這句話要生成AI擬一封信,以為它會給你一封一行字的家長信。出乎意料,生成工具代擬了一封4段幾百字、頗為客氣的家長信──通知停課、解釋教師進修日的意義、請家長關心孩子、感謝支持保持聯繫。經過修輯刪節,完全可以就此發出。
從這一個例子,可以看到:一、對於家長信「作品」,這工具有了足夠的「庫存」,因此格式和語氣,都非常切合需要。二、這工具的「庫存」,還包括有關「教師進修日」的知識,因此可以相當適切地說明「教師進修日」的意義。三、家長信的內容與長度,是否適當,只有用者自己才能判斷。四、還需要加工,才能顯出本校的特色;又或者修改語氣,以符合本校一貫對家長的態度。
生成工具是助手:需要指導與加工
上面舉這個例子,也許許多學校已經在用。旨在說明生成AI的「助手」作用,而不是代替作用。工具替你擬了一個草稿,已經省卻了不少時間,但是(1)指令還是要用者發出的;(2)草稿還需要用者加工。
備課。上周插圖中的例子,是中文老師用生成的現代詩,與詩人余光中著名的詩比較。這裏就需要教師的指導,要工具按什麼要求作詩。也就是說,教師先要吃透余光中詩的要點,指示工具去創作。老師說,工具起了「陪練」作用,要教師花時間去另外寫一首詩,可能性甚低。但是生成工具瞬間就可以有作品。進一步,也可以通過學生,讓工具產生更多的例子,一下就讓學生在許多例子之中,看清平庸與優秀的分別。但是,沒有教師對余光中是的理解,這工具也當不成「助手」。
假如學生是運動員,教師是教練,說生成式AI工具的功能是「陪練」。可謂一語中的!沒有教練的指導,陪練就沒有方向;沒有運動員的努力,培練也會是一場空。
另一位生物老師,碰到一個概念,p-value,比較抽象難解。於是要求生成工具嘗試用簡單的文字,解釋這個概念。沒有著名接受者的特性,生成的作品不好用。於是註明是給中五學生講的,結果得到了通俗的解釋。她略為加工,就用來教學。其實,也可以要學生運用生成工具預習,各自找出可能的解釋。然後再與學生一起去蕪存菁,得出比較精確的解釋。這裏也是,教師本身非常明白這個概念,但是通過生成工具,馬上有了許多講解的可能性。工具並沒有代替教師,但是縮短了她的搜索枯腸。
生成工具作陪練:學生自己須努力
出題。也有教編碼的老師,要工具代為草擬中六測驗題目。工具開始的產品,不太符合教師的期望。教師輸入過去DSE的題目,結果工具產出非常相似的題目,並且附有答案和詳細解釋。於是可以用來做很好的學生溫習材料。也是「陪練」。
讀者也許會問:學生可以通過AI工具獲取答案,測驗還有用嗎?的確,所以這位老師,索性要學生自己生成題目,自己研究答案。這種做法,意義極大。學生答卷的時候,不是為了交給老師,而是自我練習;也可以說是自己找「私人陪練」,那就擺正了測驗的作用──不是為了交給教師,也不是為了教師給的分數,而是訓練自己的應用與熟練。也有家長採取同樣的方法,為孩子準備測驗,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讓他請生成工具替他提出一系列有關的難題,孩子就胸有成足。
以上的例子,又提出一個新的觀察。除了教師對有關的課題有成熟的認識,也懂得具體指揮AI工具以外,是否把學生放在使用工具的「駕駛座」上,非常重要;這也是AI生產工具對於教與學的新的突破。如果學生可以主動使用生成工具,他們就會逐漸學會與工具互動,學會對於工具產生的作品如何取捨。最重要的是,是把AI工具變成自己學習的「助手」,也是個人「陪練」。他們就會為自己使用的結果負責,而不是為了向教師交卷。
假如這種情形能夠實現,學生使用AI工具的時候,就與他們練球一樣,目的是為自己打球打得更好。教師只是教練,負責指導而已。教師可以知道練習的方法和方向是否可行,不會保證隊員打球一定打得好。同理,教師可以知道學生如何使用AI工具,但學生有沒有優秀的作品,需要學生的努力。
學生使用生成工具:還考什麼?
這種情形,又令筆者醒悟,學校裏的考試測驗,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問答式的,講究答案正確或者準確。前者如理科的計算題,此類考題,生成式AI從理論上不致形成威脅,因為這些工具從來沒有宣稱可以提供正確答案。目前認為此類工具對考試形成威脅的,大都是在這點上誤會了這些工具的功能。
另一種是生成式的考試,需要學生製作或者發揮。例如作文、評論、撮要、閱讀報告等,以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較多。此類考題,如果照傳統的思路,生成式AI的確會造成威脅。比如說筆者小學時英文考precis(撮要),假如把整篇文章輸入工具,它半秒鐘就可以得出一份非常可觀的撮要。怎麼辦?
這是對考試觀念的挑戰。傳統的考試觀念,教師與學生是對立的。「考」,就是教師在考驗學生,學生在應付教師的考驗。因此才有抄襲、作弊的問題。假如教師與學生站在同一個戰線,大家處在同一個戰壕;學生為自己學習而努力,教師為學生的學習而輔助,大家就會共同嘗試使用各式工具,而不是害怕學生使用任何工具。其實,這也不算太陌生,博士生與導師之間,不就是這種關係嗎?
從另一個角度看,假如學生有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自由,他們就有了使用與不使用的選擇與自由,他們沒有了被懲罰的憂慮,就反而會擇優地使用工具。這也是一個學習過程,是科技發展到了今天的必要學習過程。若是相反,把生成式AI當成是禁區,學生就沒有了抉擇的機會,就會對於新的工具,停留在「是否抄襲」這種低層次的認識。
網上已經陸續出現各種使用ChatGPT的指引、方法。相信一定愈來愈普遍。就不需要筆者在這裏囉嗦。
寫作此文,得益自許多老師,恕不一一道謝。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