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地道,這個大家熟悉街道名稱,它屹立於九龍中心區尖沙咀東部,是一條商業繁華的大道,兩旁聳立了不少五星級酒店。平日走在這個路段行人如鯽,熱鬧非常,毗鄰還有麼地廣場,儼如一對孿生兄弟彼此相依共存。追溯這兩個地標的來由,是113年前(即1909年)港英政府表揚一位經營有道的商賈何穆士治·那路治·麼地(Hormusjee Naorojee Mody)對於香港的貢獻,特意將當時尖沙咀一條連接彌敦道(當時稱為羅便臣道)及漆咸道的道路加以命名。
募捐鉅款辦港大
時過境遷,上世紀70年代,尖東逐漸發展起來,麼地道伸延至新發展地區,港府將其中一個鄰近麼地道的廣場,改名為麼地廣場。不得不說,麼地是那時代的富豪,他最為人稱道的善舉便是響應港督盧嘉(Frederick John Dealtry Lugard)的呼籲,率先募捐鉅款興辦香港大學。此外,他還創立九龍木球會,夥拍遮打建立九龍倉、香港電燈公司,以及發展尖沙咀地段及中西區填海工程,乃至港政府認同其貢獻而命名街道。
翻閱一幀經典舊照,麼地出席在香港大學奠基儀式(1910年3月16日)左下角站立在發言席上致辭,當時社會賢達冠蓋雲集。一年後,麼地溘然辭世,遺憾地未能見證大學落成,然而在現今港大陸祐堂設置其銅像以及奠基石,鮮明地標誌着他對於這間學府的付出。
巴斯人祖籍波斯
若從網絡上照片看麼地,滿面鬍鬚,戴着帽子。大家或會有美麗誤會認為他是印度人,奠基石文字卻清晰地述明他是居港50年的巴斯人(Parsee)。所謂巴斯人,是指他們祖籍波斯(現今伊朗),由於7世紀大食人滅掉當時波斯的薩珊皇朝,並逼迫波斯人改信伊斯蘭教。一些不願就範的波斯人,在隨後200年期間先後陸續逃難到印度西岸孟買附近聚居。
麼地是當時在港的巴斯社群中名聞遐邇,還有為人所熟悉的律敦治療養院(律敦治醫院前身)創辦人敦治寶·律斯敦治(Dhunjeebhoy Rustonjee)以及九龍渡海小輸公司老闆多拉治·那路治·米地華拉(Dorabjee Narojee Mithaiwala)。
有趣的地方是這群巴斯商人的宗教信仰祆教,歷史悠久,達2700年。金庸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小昭和紫衫龍王均是祆教的。祆教創始人瑣羅亞斯德(Zoroastrianism)是公元前7世紀波斯預言家,他出生時是世上唯一大笑者,後因得到神啟而創設邁向光明的祆教。神祇是阿胡拉·馬茲達(Ahuramazda),祂是一位智慧的神(Wise One),是超自然的存在,也是宇宙的創造者。
在宇宙中,有兩股相對抗的勢力,分別是“Spenta Mainyu”和“Angra Mainyu”。前者是基於真理的善靈(Good Spirit),後者是基於謬誤的惡靈(Evil Spirit)。祆教又被稱為拜火教,究其原因是信徒認為火是真理的象徵,這亦簡接地反映火在古代是夜來臨時的依靠和食物煮熟的原動力。這種善惡兩元思維方式一直對後世其他宗教有着深遠的影響。
東印度公司的得力助手
著名香港史學者丁新豹教授指出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開拓市場,得力於這群聚居在孟買的巴斯人,隨着18世紀東印度公司到中國廣州進行商貿活動,巴斯商人亦先後到廣州和澳門。當時文獻記載已有數不少的巴斯人在廣州營商,貿易季節過後便轉往澳門,值得一提他們能夠獲利甚豐是從事販賣可恥鴉片的生意。
由於信奉祅教的緣故,他們頭戴黑冠、身穿白袍,活躍於粵港澳地區長袖善舞,在廣州黃埔區長州島、澳門松山白頭馬路及香港跑馬地設置巴斯人專有的墓地,便是明證。在香港巴斯墳場中芸芸塋墓中最顯赫的首推麼地。這也說明粵港澳位於中國的南大門,在過去海上絲綢之路中一直扮演通商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