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的巨星經濟學

巨浪翻騰之下,原來有不少的創投老手,卻一早就不住地提醒大家,錢多其實會令初創企業,迷失初心,墜入黑洞。

自2013一篇由美國矽谷的創投家Aileen Lee所寫的一篇文章始,一個有型有款但又略帶神秘色彩的名詞,先是風行矽谷,後來熱潮更是席捲全球。「獨角獸」──即市值達10億美元或以上的未上市初創企業,成為創科界、創投界、私募界、投行界的寵兒,其浪潮高漲,甚至成為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資和制定政策時的考量之一。然而,巨浪翻騰之下,原來有不少的創投老手,卻一早就不住地提醒大家,錢多其實會令初創企業,迷失初心,墜入黑洞。

把醜話説在前面的,正是創投老手Benchmark  Capital的合伙人之一Bill Gurley(簡稱居里)。該創投基金戰績輝煌,投下不少極成功的初創企業,包括著名的ebay、Dropbox、Uber……等,都是10倍或以上的明星股,是冪定律的得益者。基金麾下的初創被投企業之中,應該有不少是獨角獸,發出警世箴言,按道理他們不應該是因為「眼紅」別人的成就,而是實實在在地感覺到獨角獸,被大家「谷」到尾大不掉,反而會害了這些羽毛初長的小麻雀的飛行里數。

創投老手的坦白

居里在2015和2016年,分別以兩篇博文,提出幾點獨角獸「大而不當」的經濟現象。

首先,作為獲益者之一的早輪投資者,居里竟然像是要跟自己的荷包過意不去,定義獨角獸其實別的沒有什麼特別,就是那些處於「那一大輪被搶高了估值價值」的企業,再直白的説,他們就是「大而貴」,這當中互為因果,很難説得清哪個是自變量、哪個是因變量。因此,居里坦言,後面幾輪的創業投資,已成為「競爭最激烈、最擁擠、泡沫最嚴重的」的投資競賽。

而如果要找始作俑者,居里就算沒有明言,但不少矽谷的藍血人(blue blood──即「正統」中人),都認為是湧入矽谷的新資金,造成這個扭曲的現象。那些各式各樣的創投新丁,包括投資銀行、本來投資上市公司而現在想跑來分一杯羹的互惠基金、本來做買斷型的併購私募股權基金和對沖基金等等,他們紛紛放棄了「獵人」的身份,個個拉下身段,成為獨角獸的啦啦隊。這些「大聖」,一般對初創公司投出一千幾百萬美元不感興趣, 反而會投懷送抱般爭相甩出1億美元以上的支票,恨不得昨天就資金到位。正是這樣的資金,蜂擁蜜糖,推動了晚階段創業投資的超大額融資,蠱動了獨角獸的估值狂飆,最後形成尾大不掉。

而由於晚期創投企業的整體估值被推上極致,也導敢創投的原始團隊,尤其是創始人的傲慢和自負──不消説對僅只是雙十年華的年輕人,那怕是對中熟齡的行政總裁,如果他們整天在《福布斯財富》等的財經媒體上分享成就,成為榜單的常客,還有多少人仍然能腳踏實地?

矽谷自2015年始冒起了一股對創始人的「巫拜」(cult),令這些科技公司的管治,逐漸失控。結果是,企業家們的行為愈來愈走偏鋒,用上非一般的會計手段,在信息披露上常誤導投資者,一次又一次過骨。

這就是居里所説的「獨角獸的公司管治已被砸爛了」。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