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儕間常戲言,自稱有不同程度失聰,指聽得入耳信息一定接收到,而不入耳者一定收不到。其中一位是真正「撞聾」,就算在飯局,因為弱聽,有困難與同枱者交談,給人孤單負面印象。但上星期聚會中,再度談笑風生。在大家追問下,原來最近置配先進堅固輕巧助聽器,內置耳蝸中而不外露,全無雜音,差不多恢復十成聽力。價錢當然不相宜,接近6位數字。
自忖本身都有某程度「撞聾」,歸納為年紀大機器壞,置之不理。但閒談之際,聽不清楚對方發言內容,都常發生。畢竟都是環繞身邊日常瑣碎事務,影響不大,沒有任何誘因,去解決問題。
政策達成共識 自覺啟動工作
如果時光倒流,退休前遇上同樣情況,必會毫不猶豫,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因為政府不少重要政策決定是通過工作會議,達成共識後,各政策局都自動自覺啟動機制,確保完成自己負責部分解決方案。任何程度弱聽都會嚴重削弱稱職基本要求。
基於追求新知識,於是上網搜查有關撞聾資料。耳朵是兩片半軟不硬、一左一右在頭的兩邊的外耳。作用是把四周的聲音引進耳道。聽得到聲音是耳蝸的功能,形狀真的像蝸牛殼,但真實大小就如一粒米差不多。聲音經過耳道,震動耳膜,再震動之後中耳的3個小骨頭,才傳到耳蝸。把訊息傳到大腦,讓我們聽到一左一右立體聲。
隨着年紀漸大,耳蝸漸漸退化,聽力就受到影響,是自然的生理變化。整個過程是一天復一天慢慢進行,並非一天醒來突然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