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香港城市大學研究團隊,獲香港特區政府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項目編號:CityUC1115-20GF)撥款,研究新冠疫情對香港中小型企業的影響以及應對策略,包括重整企業救助及破產框架。本團隊於去年底完成首份報告,現將報告分輯成多篇短文,希望能將成果與更多讀者分享,在香港經濟全面重啟之際拋磚引玉,讓不同持分者回顧疫情及思考,為將來可能出現之危機提供行動基礎。
香港與內地由2023年2月起全面通關,海外人士出入境香港的多數限制也取消,香港步入復常。香港有約34萬家中小企業,數量佔了所有私人商業機構的98%,僱用了私人就業市場四成半的勞動力。香港的經濟繁榮有賴中小企業的貢獻。居安思危,當香港躊躇滿志重啟經濟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將過去近兩年,對疫情下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政府救助措施以及改善建議的研究成果,與讀者分享。
一、中小企業深受疫情打擊
在過去3年疫情肆虐之時,香港營商環境遭受重挫,財力較弱的中小企業遭受的打擊尤甚。我們的研究團隊從2021年7月至2022年底透過焦點訪談、兩場圓桌會議以及一項大型問卷調查,了解中小企業在疫情下的經營狀況。我們合共收到486份有效問卷,475家中小企業回應了問卷內關於經營狀況的提問,當中18%的中小企業只能「有限度經營」﹔另外,7%的中小企業已「臨時結業」或「永久結業」。換言之,調查中每4家中小企業就有一家面臨了經營困難。
疫情對中小企業最直接的打擊是在各種社交距離措施下收入急劇下降。在受訪企業中,只有一成三受訪者的營業額是沒有受影響或減少低於一成。多數受訪者(48%)的收入減少了一成至逾四成。而25%的企業收入更減少一半或以上(見表二)。
二、識別中小企業的經營成本
從經營成本角度來看,租金以及員工薪金是中小企業的重要開支。多數受訪者表示,租金(60%)以及員工薪金(61%)分別佔經營開支16%至45%(見表三)。值得注意的是,當疫情來襲後,中小企業裁員並非普遍現象(只佔22%),反而有四成中小企業要求業主減租(見表四)。
其中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香港的中小企業都以微小企業為主,以我們的訪談及問卷調查為例,佔六成的中小企業僱員人數只有1名至9名,計及東主本身,不少都是家庭式經營,所以人手是減無可減。也有倒閉了的食肆負責人在後續訪談中和我們分享,租金、員工薪金、食材及設備費用各約佔營運成本三分之一,當中員工(含兼職員工)的薪金及食材成本可隨營業額變動,租金卻是最缺乏彈性的成本項目。當食肆營業額在疫情衝擊下大幅減少,租金佔營業額及營運成本的比例便更高。一位經歷業務收縮的證券行東主指出,由於租金受租約限制,即使疫情令收入減少,公司在租約期內也只能「捱貴租」,對公司現金流及持續經營構成極大壓力。
為了量化租金與經營困難的關係,我們以統計學的迴歸分析方法(Regression Analysis)審視問卷數據。表五欄(1)的結果俱顯示,租金與中小企業的經營情況有顯著的正向相關性(β=0.372,p<0.01)。具體而言,租金佔經營成本愈高的中小企業,在疫情下愈容易出現「有限度經營」或「臨時結業」的狀況。在表五欄(2)中,我們再加入營業額減少以及公司的類型作為變量,結果也再一次印證,租金是決定商戶經營狀況的關鍵因素(β=0.326,p<0.01)。
三、中小企對政府干預租金看法分歧
關於業主對租約期內重新釐訂租約條款的回應,195名受訪者曾經希望在租約未滿期間與業主重新釐訂租金,約半數得不到正面回覆,同意減租的業主只有約四分之一;然而值得留意的是,有逾三成業主,准許租戶延遲交租或以其他方式提供寬免。
上述的回應比率可以有不同解讀。一方面不願意在租約期內減租的業主仍是主流(43%),但逾半數的業主也願意以不同方式減輕租戶負擔。針對政府應否直接介入租務市場,受訪者在我們的深入訪談中看法也有分歧。贊成者認為香港地少人多,業主佔有主導位置,部分地產商甚至形成壟斷,政府適時介入無可厚非。然而,反對者卻認為香港是自由經濟市場,近月租金回落已反映商業物業需求減少,因此毋須政府干預。
原刊於《信報》,此文乃加長版,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疫下中小企」系列文章 1
延伸閱讀:
〈新冠疫情下政府對香港中小企的救助〉(系列文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