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雖然被稱為國際大都會,也許在金融事務方面經驗豐富、長袖善舞,但對於國際外交事務的敏感度和認知,看來仍有待改進。早前第二批以國家名義推送的12名香港年輕公務員,獲聯合國不同機構委聘,將於今年稍後分別遠赴聯合國紐約總部、日內瓦辦事處、維也納辦事處、環境規劃署內羅畢總部,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任職為期兩年的初級專業人員(JPO),目的是為擴闊香港公務員的國際視野、認識不同國家應對各特定課題的策略、學習如何凝聚國家之間共識等,這是值得支持的。
國際公務員向組織成員國負責
發布儀式在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舉行,行政長官李家超致辭時,對這批公務員提出若干「寄望」,特別是要求他們「肩負起說好香港故事的責任」。可是這良好意願看來值得商榷,因為這批公務員一旦履新,便成為聯合國職員,也就是泛稱的「國際公務員」,受的是聯合國薪酬,職責上是接受該組織秘書處指令,向成員國負責。也就是說,國際公務員的工作性質是維護所屬組識,而非本國利益。這是清楚不過的。
在《國際公務員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一書中,作者牛仲君指,國際公務員的本質在於人員構成的國際性,及其承擔的國際責任,簡單而言,其意義在於其職員應來自盡可能多的國家,且這些國際公務員到了國際組織工作後,「你無論做什麼事情,必須優先考慮所在國際組織的利益」;再者,「接受國際組織的任命就意味着他們不得尋求或接受其所在國際組織以外的任何政府(或當局)的指示」。
這些要求亦載於該書附錄一的聯合國《國際公務員行為標準》中譯本。具體指引包括「若要保持國際公務員制度的公正性,國際公務員就必須獨立於其所屬組識以外的任何權力機構」;「從任何意義上講,國際公務員都不是政府或其他實體的代表,也不是其政策的代言人,這一點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特首「寄望」 值得商榷
故此,特首在致辭中「寄望」這批將赴聯合國機構履新的公務員,「肩負起說好香港故事的責任」,以及「香港正處於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關鍵期。香港有說不完的真實好故事,你們要把這些故事說好,把香港重返國際舞台中心的實力、香港傳統和新興的力量、香港各方面『動起來、活起來』的魅力和競爭力,都一一告訴你們的新朋友和工作伙伴,讓他們正確了解香港,讓世界看到東方之珠的光芒」,特首的出發點雖然是為香港,但場合和用詞方面卻看來說過了頭。
誠然,公眾可以說,其他國家不也是這樣嗎?只是不宣之於口而已。這可能有一定道理,但國際社會各制度的建立和堅持,包括國際公務員制度,是有其合理性(rationality),個別國家可以質疑,唯在改變規則前,各國只好遵守和尊重,也就是國際交往中所謂的規則為本(rule-based)精神。
同樣地,另一個值得商榷之處,則是特首致辭中「寄望」這批公務員「擔任國家和世界的橋樑」。李家超表示:「國家正全面深化文明交流互鑑,香港也着力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你們要善用和珍視在聯合國機構任職這個難能可貴的機會,促進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掌握國家在全球大局的定位,貢獻國家參與全球治理的工作。」雖然內容較空泛,但場合和用詞方面與上文一樣,看來不大合適。
慎防被無限上綱
相信這次特首的「技術性」失言不會造成什麼外交風波,但是這種給外調聯合國機構的官員給予工作指示,不能完全排除有可能被「有心人」無限上綱,例如指這些國家外調人員具多重身分和缺乏獨立性,故慎之為要。
新聞報道稱在中央政府支持和外交部駐港公署協助下,香港特區於2019年首次參與聯合國JPO計劃,派出5名獲外交部推薦的香港青年公務員,分赴聯合國位於紐約、日內瓦和維也納的辦事處任職JPO。今年是第二批,12名公務員來自財政司長辦公室、環境及生態局、勞工及福利局、律政司、海關、渠務署、政府化驗所、知識產權署、警務處、運輸署和廉政公署。
應擴大聯國JPO計劃招攬對象
值得指出的是,聯合國JPO計劃的招攬對象不限公務員。為了讓香港擁有一定學歷和專業資格的年輕人到聯合國各地機構工作、擴闊視野,哪怕只是兩年任期,都是絕對有益、有意義。故筆者建議適當擴大本地的招攬對象,包括年輕公共行政和國際關係學者、政策研究人員和志願工作者,而不再局限於公務員,特區政府和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也應給予適當宣傳和協助。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