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裏尋她千百度──走訪香港文化博物館

「眾裡尋她」一展覽不但令人驚喜,更讓人對中國古代女子的生活有更深入認識。

最近與多年的好友常頤德走訪香港文化博物館,看了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及書畫展,是南京博物院藏品外借,得賽馬會贊助支持,名為「眾裡尋她──南京博物院藏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展」。昔日因交通不便,對非居於沙田的人而言,除非坐的士直達,否則文化博物館總要眾裏尋它──看地圖查找。今日已有屯馬線直達,文化博物館就在車公廟站對面。由沙田火車站穿越商場走至亦不遠,不會感覺迷失在地圖之中,不再有眾裏尋它不着之感。

好友常頤德乃常宗豪教授千金,精於藝術,現任美術教師。當年一眾同窗送我一個美女與野獸的音樂玻璃球,托起玻璃球的城堡灰色一片,是頤德用色彩塗抹點染,令城堡變得鮮明光亮。我珍藏玻璃球二十多年,直至搬家時被工人不小心打爛了,也捨不得丟棄……常宗豪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乃精於書畫之香江巨擘,八〇、九〇年代無人不識其名。我與長輩常宗豪教授唯一一次偶遇,是在銀絲粉麵店同枱吃麵,也是因為頤德之故,一邊吃一邊閒談學術界瑣事。

「眾裡尋她」展覽 參觀後仍意猶未盡

本來對是次展覽沒有抱太大期望,畢竟香港故宮博物館去年開幕,以國寶級展品吸引大眾注目,在西九文化區的重金打造之下閃耀登場。我曾先後四、五次到訪參觀,展品目不暇給之餘,人流如鯽!相對而言,香港文化博物館靜悄悄佇立沙田一角,安靜得如深閨少婦,較少人注目。初時以為一小時會看完「眾裡尋她」的展覽,結果要博物館職員眾裏尋我們,禮貌地告之:「即將閉館了」。閉館廣播已播放了多次,我們知道必須盡快離開,只是捨不得走,好像未仔細看完每一件展品。走出展館依然感覺意猶未盡,只恨工作繁忙而來訪太遲!

為何如此說?「眾裡尋她」一展覽不但令人驚喜,更讓人對中國古代女子的生活有更深入認識。

甫入展廳即看見一幅十三米長的《古代仕女行樂圖》,展示古代女性日常生活──遊藝活動、朋友聚會、閨閣學習等等。這幅不知誰人繪畫的畫卷,呈現女子於閨閣、樓臺、亭榭、庭院、竹林、湖泊、花園的生活。如斯長畫,若要尋找特定仕女,真的要眾裏尋她千百度。畫中呈現閨閣婦女的活動:梳妝、撫琴、對奕、繪畫、寫字,同時展示她們不為人知的遊藝與消閒活動:蹴鞠(踢足球)、投壼、鬥百草、玩葉子戲(類似今之撲克牌)、蕩韆鞦、划船、遊湖、採花摘果、弄犬逗貓、攜兒閒聚等項,令人歎為觀止。

我粗略統計,畫中最少有一百三十名女子,數名孩兒,還有不少動物:孔雀、白鶴、貓狗等等,各有情態而又栩栩如生。其中有兩組圖尤其引我注目:一組是幾名女子演奏不同樂器──疑似自組樂隊練習,旁邊有傾聽之婦人、侍婢:另一組是室內宴飲──女子疑似品酒醉倒,或伏於桌上,或醉臥床椅。由於此畫無題款,不知繪畫背景,亦不知畫源何處?唯畫中所見明顯乃士族階層女子,生活優裕而不愁衣食。若畫卷確實乃明清時期之作,會是研究明清婦女生活的可靠憑據。

《古代仕女行樂圖》局部。
《古代仕女行樂圖》局部。

行樂圖之外,展廳亦展出一批古代女俑。由漢朝至唐代皆備,燕瘦環肥,展現不同朝代的藝術審美,呈現不同時代的女性髮髻與衣飾。然而,令我和頤德印象深刻的展品,是女性日常生活用品:虎子、化妝盒、菱花鏡、香囊墜。古代無現代方便,無室內洗手間,夜深人靜女性如何自處?虎子(夜壼)或許是解救之器。男性虎子常見,女性虎子則首次見。「虎子」因其虎形而得名,早見錄於漢代。劉歆撰、葛洪輯《西京雜記》有記:李廣與兄弟獵於冥山,見臥虎而射斃之,鑄銅器模掏擬其形象為溲器,以辱壓之。因此,百姓相信「虎子」之名源於漢代。

女性虎子之設計無老虎形象,以清雅簡潔圖案為主,外形乍看類似現代燙斗。我研究其使用之法云:「設計上配合女性需要,但似乎不太好使用。」頤德笑言:「總好過天寒地凍,夜深時分外出……」古代婦女若有三急,必須更衣外出,黑夜尋茅廁千百度;若有虎子,可減少摸黑外出次數。在古代做女性一點也不容易,偏偏她們是受欺壓的一群。纏足之痛苦、馬蹄鞋之高度,令明清女性連走路亦艱難。

虎子。
虎子。

古代才女何其多

是次展覽讓我們讚賞不絕的是女性書畫刺繡,感歎古代才女何其多!何解才女如斯多,作品卻無人重視?名聲又不傳於眾人之耳?我一邊看展品,一邊為香消玉殞的才女打抱不平。我們在眾多書畫及刺繡之作中,尋找女性的足跡──該云「手跡」,讚美婦女工藝超凡。有幾幅掛畫描繪羅漢,各有表情神態,線條深淺分明。畫角有題畫詩,字體秀麗,亦有泥紅印章。乍看以為是幾幅羅漢水墨畫,近看才知是精妙的刺繡!頤德不禁讚歎:「詩詞書法是刺繡,連那印章也是刺繡呀!」

最巧妙的是那幅西洋貴婦人的素描畫,我們圍着它看了好一會兒,頤德驚訝地云:「嘩,這也是一幅刺繡!」繪繡的肖像,據云乃美國明星倍克(Beecher)。因為它沒有着色,黑白用色均勻,下巴小痣清晰可見,怎麼看也像一幅素描。唯仔細觀察,會發現畫身閃閃發光,是用黑白幼線繡成的作品!此種「仿真繡」神乎其技,即使現代科技也未必能做到如此天衣無縫。一幅幅不知花了多少日與夜繡成的作品,全是清代名家──沈立、沈壽兩姐妹之作。沈濤自幼跟其姐沈立學藝,卻青出於藍。我忍不住查看沈壽的資料:不用百度尋沈壽,沈壽之名駐谷歌。

沈立刺繡局部。
沈立刺繡局部。

沈壽原名沈雪芝,有「神針」之稱,其「壽」字乃慈禧太后因其刺繡而御筆書贈之字,從此改名為「壽」。清末時期,沈壽曾擔任繡工科總教習,也是女紅傳習所的創辦人。1911年繡成《義大利皇后愛麗娜像》作為國禮送贈意大利,獲得該國皇后贈送鑽石錶,又得清代皇帝頒贈寶星獎牌。據聞此幅作品在意大利杜林(Torino)博覽會展出時,獲最高榮譽獎。在世界萬國博覽會中,其《英女皇維多利亞像》又獲優等獎。1915年,沈壽憑着一幅《耶穌像》刺繡,在美國舊金山國際博覽會獲得一等大獎。後來,又被友人張謇譽為「世界美術家」,將其刺繡技藝筆錄下來,編成一部名為《雪宧繡譜》專著──中國工藝史上專論刺繡的要籍。如今刺繡師不必在眾書堆裏千百度尋找秘笈,只需查看《雪宧繡譜》。

展覽讓人對古代婦女生活有更深入了解,也令我們感覺精神與心靈愉悅滿足!

沈壽仿真繡──美國明星俏像(右下角乃拍攝時之陰影)。
沈壽仿真繡──美國明星俏像(右下角乃拍攝時之陰影)。

欲看真品,千百度難尋

遺憾的是,眾展品裏尋不到宋末元初趙孟頫夫人──管道昇的名作《觀音像》。那幅觀音刺繡,據聞頭髮是管道昇用己之真髮繡成。管道昇信奉佛教,書信之間自稱佛門女弟,刺繡或繪畫觀音時,會齋戒沐浴,以淨潔之心創作。此幅驚世之作只來港展出一個月,剛巧我在該月忙得不可開交,忙完趕來尋它觀賞,卻已失諸交臂!《觀音像》展出一個月後,要收藏三年才可再次展出。欲看真品,千百度難尋,驀然回首要等三年!博物館為免參觀者查詢,張貼告示,以示展品已返家鄉休養。

是次展覽讓我們感覺異常驚喜,只恨自己來遲!酉時,我與頤德懷着滿足的心靈離開博物館,同行往火車站,於車站揮手道別。香江交通四通八達,三年疫情又漸散,不必屈居斗室之中,亦不必眾裏相尋千百度,相約看展覽只需一則鴿訊,查看空閒之日即可。我翻看日曆,查看下一個可以到訪博物館的日期……

2023年一月撰於寓所

註:「眾裡尋她」展期至2月27日,展期有限,對中國古代女性生活或文物書畫有興趣的學者、文教界朋友,不妨到沙田文化博物館尋它一趟。

原定於《香港作家》文學雜誌2月號刊出,本社獲作者授權刊登。

賴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