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解密:搦、茁

凡是用手取物,廣州話有三個口語︰拎、搦、攞。當中「搦」的粵音為何確能與古代某個歷史時期的古音有明顯的對應關係?

搦(nik5

文若稚《廣州方言古語選釋》「搦」條云︰「凡是用手取物,廣州話有三個口語︰拎、搦、攞。……『搦」的本義是『按』。……到了漢末,這個詞義有了轉移,現見較早的用例有曹植的《幽思賦》︰『搦素筆而慷慨』。……所以到了唐 玄應在《一切經音義》中說︰『搦,猶捉也。此今義,非古義也。古義搦同橈。』……段玉裁在《說文》注音有二︰『尼額切』、『女角切』。……廣州話讀如暱,正是在『尼額切』的基礎上切出而經過音變固定下來的。」(黃氏案︰「尼額切」音同《廣韻》‧陌韻‧女白切︰「捉搦。」)

文氏的考證無疑是正確的,不過部分讀者可能對「尼額切」(《廣韻》‧陌韻‧女白切)一音(粵讀本當是nak2)可以轉成今日粵音「暱」(nik5)這個說法有所懷疑,因此,筆者想在此補充一個古音資料,讓讀者覺得「搦」的粵音nik5確能與古代某個歷史時期的古音有明顯的對應關係。

「搦」在明朝的《洪武正韻》‧陌韻有「女力切」一音,而此音正好證明「搦」粵音可以讀nik5了。

(粵語詞彙研究所:掅) 

(續)(dzat3

筆者在拙著《粵語古趣談三編》中已引《廣韻》及《集韻》的資料證「茁」係「新dzat3」(義為「嶄露頭角,通常寫作「新紮」)的dzat3的本字。不過恐防讀者不太相信「鄒滑切」(《廣韻》)及「側滑切」(《集韻》)可以切出粵音dzat3一音,而且「紮」與「茁」雖同在兩書中的「黜」韻,卻分明都列在不同的「小韻」內(即兩書均認為此二字不同音),不太熟悉反切的讀者有權因此而懷疑筆者弄錯了。有鑑於此,筆者現在就把近來發現的更有力證據告訴讀者。

《洪武正韻》‧轄韻‧「札」(側八切)小韻內有「札、蚻、紮、扎、茁」五字(釋云︰「草出地貌。」)。換言之,在明朝的洪武正韻中,「茁」與「紮」是同音字。明 楊時偉《洪武正韻箋》對「茁」字有較詳細的解釋。楊氏云︰「草出地貌。牋《詩》︰彼茁者葭。《孟子》︰牛羊茁壯。註︰生長貌。」(黃氏案︰「彼茁者葭」出自《詩‧召南‧騶虞》;「牛羊茁壯」出自《孟子‧萬章[下]》)這不就是粵語「新dzat3」的dzat3當作「茁」的鐵證嗎?看來粵語詞典或粵音字典的編纂者實在該把「茁」的粵語口語音可讀「dzat3」這個事實告訴所有粵人了。

《洪武正韻》是明太祖洪武年間的書,是600多年前的文獻。由此可見「茁」粵音有「紮」一音,絕對是於古有據的。

(粵語詞彙研究所:茁) 

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