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13:07:2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制服團體的謎思

究竟是什麼元素可以刺激學生參加制服團體,而令他們有所得着呢?原來核心是制服團體的最後兩個字……
中國人以前有句說話,就是「好仔唔當兵」,因為擔心當軍會學習了很多不良生活習慣;但在十多年前開始,已有些家長自己付費安排子女參加黃埔軍校,特別是當家長感到子女不聽話,或自理能力欠佳,便期望他們通過這些軍事訓練,可以變得有紀律及獨立,提升增加自我照顧的能力。
 

穿上制服就有紀律精神?

 
教育局也有安排不同的紀律部隊為學校提供一些訓練活動,加強學生在課堂以外的生活體驗。近年,更有旅行社或區議員辦事處等陸續舉辦類似軍訓的活動,現在已漸漸演變至愈來愈多學校委託旅行社組團,甚或自行舉辦;訓練的對象也由原來以中學生為主,漸漸推前至小學生也要參加這些軍訓。
 
很多學校日漸流行鼓勵學生參加制服團體,更有學校要求全校每位學生必須參加最少一個制服團體,期望每個學生都經歷這類專門訓練,提升紀律精神;究竟制服團體能否「制服」學生呢?
 
我相信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原因是學校本身也要穿校服,而校服已是制服的一種,老師都不一定可以「制服」學生;一般快餐或零售店之售貨員都要穿着制服,這些制服當然也不會產生制服學生的效能;反過來說,有些宗教團體或一些義務工作的機構,他們不一定有制服,亦可以培育出有服務及紀律精神的成員!
 
究竟是什麼元素可以刺激學生參加制服團體,而令他們有所得着呢?香港現在有14個制服團體,包括香港青少年軍、航空青年團、海事訓練隊、少年領袖團、民安隊、醫療輔助隊、紅十字會、聖約翰救傷隊、基督男女少年軍、男女童軍、升旗隊、交通安全隊等,香港青少年工作歷史中,從沒有試過那麼蓬勃;雖然他們訓練的形式及重點可能各有不同,但任何一隊都定要穿着整齊的制服及定期進行步操訓練,是否這些就是制服青少年的要素呢?
 

同甘共苦之情才是關鍵

 
原來核心是制服團體的最後兩個字,第一是「體」驗學習,即學生不是從課本平面枯燥的學習,也不是在課室內進行一些與生活不掛鉤的學習,而是具有立體的學習經驗,讓他們很實在地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與技巧,這是特別適合一些未能適應以應試為重點的課程。
 
還有,另一核心是制服的「團」體,現代的青少年很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內可能缺乏玩伴,返到學校好像已有很多人,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大多是與老師互動為重心,着重於學業水平的提高,同學間相處的機會是有限的;而參加制服的「團」體,他們不是孤單一人,而是有一團人一起共渡患難,日見真情,人氣非常足夠!
 
因此穿着制服只是這類制服團體的外表特徵,步操訓練亦只是形式而已,能否令他們加強自律及自信,核心反而是團體活動能否為他們帶來正面的心理功能,使他們改善學習的積極性及自尊感,盛載這些學習動力及經驗,返回課室及人生路途上再力爭上游。
 
假若學校發現制服團體在改變他們的能力及性格有正面的效果,亦不應過份倚賴這類機構的訓練,可以考慮在學校直接設立有關的團體,但更應該將有關的成功元素在學校的課程中複製出來,例如:體驗式的學習活動,同學間互動的學習等,致使學校成為具名及實效的制服團體,日後學生會以穿着校服為榮!
 
同樣,家長也不需日日催促子女返學校學習,放學後也不應強調補充練習,家長應該提供多一些真實的生活考驗,如野外露營的生活體驗,面對陌生環境及程序的歷險訓練,更緊密與人接觸及相處的機會等,家庭與他們成為甘苦與共的伙伴,一起成長,他們便無需任何制服的意識都會主動與家人合作!
 
總結而言,制服團體在紀律及生活體驗非常有價值,可以分擔學校及家庭在這方面的功能及責任,大家可以從中學習令學校及家庭教育升值。
 
(封面圖片:亞新社)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