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急赴日本遊玩講起

疫情放緩政策改動,赴日旅遊重回生活後常聽到人們不諱言,把「去日本旅行」稱作「返鄉下」。本來當作一句戲言並不成問題,但真正問題是,他們講的時候是很認真的!

從地理平面環看四周,香港位處華南沿岸上的一個點,緊靠着廣東省;周邊有相鄰兩個省份台灣和海南和另一個特區澳門,隔海的鄰居有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越南。不過香港人最熟悉的鄰近地方其實是日本。

沿着時間線回溯歷史,特區成立和清朝帝政倒下之間近百年內,香港幾乎全由港英政府管治;除了有近4年時間是被日本軍政府統治──太平洋戰爭、香港淪陷時期。這段港日交集絕對不是個好經歷。

日本文化與我們

對於某些港人來說,不論地理、歷史角度是怎樣,心理上總是感覺自己與日本很接近。疫情放緩政策改動,赴日旅遊重回生活後常聽到人們不諱言,把「去日本旅行」稱作「返鄉下」。本來當作一句戲言並不成問題,但真正問題是,他們講的時候是很認真的!

近些年身份認同一直都困擾着整個社會,即使中小學生也不能避開;崇日哈日風氣非一朝一夕,更非香港所獨有。但上述戲謔似是有些深藏問題,在教育層面上是否需要做些事?

戰後日本社會迅速反彈,因美國刻意培養和日人全面靠向西方,上世紀下半葉日本科技產品和潮流文化向外輸出,一時間日本成為東亞洲和東南亞的龍頭老大。我們潛意識地認為日本是個先進國度,而且她的文化軟實力也真是很厲害,我們生活的每個細節都受其影響。

大約在15個世紀之前,日本遣唐使努力吸收中國文化、社會制度並帶回本國,至今彼邦仍有不少留痕。日本人紀律禮儀和衛生建設十分良好,足以成為周邊地區模仿學習的對象;戰後全力發展科學、科技,一度成為亞洲之首。這些都是事實。從中可以認識到日本人和日本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堅毅,以及過去中日民間交流的情況。

但撇除這些以外,其實市民有必要更全面地認識日本,不應只傾斜於大眾文化和科技用品。在教學工作上,我們亦要讓學生了解歷史上日本侵華的事實、發動太平洋戰爭和波及幾及半個亞洲戰火的責任。

對國際局勢要有多一點認知

上年年底日本政府修訂了3份國家安保和防衛戰略的文件,把中國鎖定為最大戰略挑戰。日本現屆政府摒棄了戰後和平憲法的承諾──不交戰、專守防衛,同時大幅增加國防預算,甚至增加向國民徵收新稅。

相信在通關後人人熱切急於遊日的現況下未必有人會留意這些消息,更不用講其他因此而來的思考。與文首提及的社會現象作個對比,當中實在存有不小諷刺性。

我們的教育不太注重歷史,以致不少市民無視過去發生過的事情,習慣地只顧當前、由個人立足處出發思考;這就是為何有人把過去侵略者的國家視作自己鄉下的原因。歷史不是教人去仇恨,因過去日本曾侵略中國而痛恨這國家或國人並不對;但歷史教訓是不應被新一代遺忘。我們固然要欣賞他山之石、學其長處;同時也要切忌蒙着雙眼、只懂盲從。

我們的教育亦不太關心國際形勢,今日日本當政者都是跟着美國尾巴走;他們為了個人利益而妄顧國家和人民,接受美國圍堵中國的指令。究竟有多少日本老百姓真心認為,讓他們祖先吞下兩枚原子彈的美國會一心一意幫助他們?上世紀美國操弄美日貿易而導致廿多年來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又有幾多日本人甘心樂意地與美結盟?

辦教育的真是需要適當地引導下一代,多關注美日兩國政府當下營建的戰略,不要一廂情願地唯日本是尊。當中國被成功圍堵,香港豈能不受波及?過去幾年來的中美貿戰、最近的疫情禁制,在在說明國際大局,總有些國際野心家不放棄攻擊香港的機會。

過去半個世紀讓香港人慣於樂觀和短視,但不可以再幼稚;從教育着手可以嗎?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