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可解人才荒 須做好品質保證

軟件外包是IT業界對於人才流失非常有效的紓緩方案。但是因為沒有做好外包管理,導至許多項目爛尾告終。筆者認為業界在把研發成果轉移至大灣區生產的過程中,必須汲取過去經驗。

行政長官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建議多項「搶人才」措施,同時政府亦指近期有約14萬港人離港,導致各專業界別面臨嚴重人才荒,資訊及通訊科技(ICT)業界更首當其衝。業界擔心政府一邊大力引入人才,而另一邊人才卻不斷流出,「搶人才」計劃可能事倍功半,成效不彰。這問題亦成為傳媒焦點,筆者已多次被追問。

軟件工程外判 減培訓新人時間

以軟件工程為例,筆者認為「軟件外包」(Software Outsourcing)是非常有效的紓緩方案。首先,最理想的情況是,企業可把一些技術任務外判予與開發項目相關的移民同事。此舉相得益彰,一方面資方可以持續聘用熟手的專才,不用多花時間去培訓新人;另一方面,勞方亦可維持與公司及香港的關係,為他們未來回流埋下伏筆。根據過往香港移民潮的經驗,不少外移人士幾年之後便會回流返港「搵食」,因此他們承擔公司的「外包」工作,對他們規劃未來很有好處。

然而,如果移民同事不感興趣的話,也可以採取聘用「軟件外包」公司這個方法。理論上,外包的成本與內部開發(In-house Development)相比,有價格上的優勢,特別是僱用發展中國家(例如菲律賓)的軟件公司。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應體驗過,凡事不能完全假手於人,若然真的要找人代勞編程的話,當事人必須把任務事先清楚說明,而且在執行時是要跟緊進度,確保服務的素質,兩者缺一不可,特別是境外和海外「軟件外包」。

企業勿貪便宜 宜共商服務協定

外包項目成功的關鍵在於當事公司與外包商事前的協議,雙方應在共識下制定清晰的「服務級別協定」(Service Level Agreement, SLA),然後落實執行,但這又談何容易呢。現實中不少外包項目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雙方沒有妥善處理好SLA,過程中又沒有做好溝通、監督、管理,導致兩者期望出現落差。且看20年前,由於當時內地程序員的工資比香港低不少,不少香港中小型企業(SME)為貪小便宜,便採用內地軟件外包服務,但結果卻弄巧反拙,正是因為沒有做好外包管理,導至許多項目爛尾告終。

政府最近推出《香港創新及科技發展藍圖》,為香港未來5至10年的創科發展作出規劃。《藍圖》提出四大發展方向、八大重點策略、16個目標,共42項具體建議,以更好協調和統籌相關政策推動香港的創科發展。當中策略七旨在「深化香港與內地創科合作」。本着互惠互利、共創雙贏的基本原則,筆者曾多番建議「香港研發(0到1),灣區生產(1到N),全國銷售(n—N),國際化(出海)」的兩地創科產業生態鏈模式,並獲政府及業界認同。

然而,筆者認為業界在把研發成果轉移至大灣區生產的過程中,必須汲取過去內地外包經驗,做好SLA,以及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 。特別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基於兩地在知識產權、數據及樣本安全、技術標準、專業認證等各方面的差異,合作雙方必須事前達成一致,避免事後發生不必要的爭拗。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