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燊昌:財案八範疇建議 冀政府資源用得其所

財政司司長將於下月發表《財政預算案》,筆者對此有點數建議,冀望政府審慎考慮,妥善調配財政資源,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

香港經歷3年疫情,終於迎來與內地通關好消息。不過雖然隨內地及國際聯繫逐步恢復正常,外圍環境仍複雜多變,加上公共開支繁多,而作為財政收入主要來源的賣地,需待明日大嶼、北部都會區賣地才有改善,政府更需審慎理財。財政司司長將於下月發表《財政預算案》,筆者對此有點數建議,冀望政府審慎考慮,妥善調配財政資源,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

綠色金融 創造新商機

中美關係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建議政府積極開拓中東及「一帶一路」國家市場,減低歐美市場對香港的影響力,尋找新出路創造新商機。更重要的是,需與粵港澳大灣區更緊密聯繫發展。舉例來說,內地是全球第二大綠色債券市場,香港和大灣區扮演聯繫內地與其他地區的角色,具備獨有優勢,推動和擴大綠色金融。建議政府設立綠色金融工作小組,加入不同持份者探討有關事務,讓政策更為貼地。

新冠疫情爆發後,ESG成為企業管理的大趨勢,建議政府加強推廣商界對ESG的認識,讓他們充分理解ESG概念及相關投資風險,以及其重要性。另外,現時只有香港科技大學就ESG開設專門科目,對於培訓ESG人才嚴重不足,建議政府鼓勵大學設立ESG中心,作人才導向。

推動企業轉型 逐步升級4.0

創新科技對本港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有必要大力推動STEM教育,以裝備學生應對全球急速發展的經濟、科學及科技帶來的轉變及挑戰。唯目前要成立STEM教育中心、STEM Lab等大多依算有心人捐款,希望政府投放更多資源,支援教育機構或院校成立STEM有關中心,推動香港的STEM發展。

要推動企業轉型,逐步升級至「工業4.0」,重點在於如何將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成商業上可行、具競爭力兼可持續的業務方案。大灣區城市在製造業供應鏈、創新科技、金融服務、物流和消費市場等領域有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建議政府與大灣區緊密聯繫,加速再工業化發展。

政府應與大灣區緊密聯繫,加速再工業化發展。(Shutterstock)
政府應與大灣區緊密聯繫,加速再工業化發展。(Shutterstock)

尋覓潛在土地 因地制宜改劃發展

市民最關心的土地及房屋政策方面,筆者十分認同特首提出「提速、提效、提量、提質」造地建屋,而郊野公園範圍外的綠化地帶,遍布全港各區,當中不少生態價值較低,且鄰近基建道路及社區設施,大部分屬於政府土地,發展不涉及大規模收地、賠償、安置等複雜程序,能較快速提供大量土地建屋,政府應繼續研究,努力尋覓具發展潛力政府及私人土地,因地制宜地予以改劃為不同類型的發展用地,作房屋或社福設施之用。

「青年興則香港興」,政府對青年事務的重視,從​政府早前公布的《青年發展藍圖》可見一斑。為協助青年人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的困境,建議政府舉行更多生涯規劃教育講座、邀請香港及內地公司作演講,並提供職業資訊、升學等資訊,讓青年早作準備。創業方面,建議為有意創業的大學生提供支援,如設立大學生創業辦公室,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支援及諮詢服務,讓他們了解創業有關知識。置業方面,建議容許青年將強積金戶口內的資金套現,相信對他們置業有顯著幫助。

香港經歷大規模社會事件後,國民教育顯得更形重要,須積極培育具國家觀念、國際視野及對社會有承擔的新一代。不單僅限於增撥資源,而是在政策制定上,加大力度推動國民教育,透過多元化活動,讓學生全方位認識國家發展,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以及對國家、民族及社會的歸屬感及責任感。

我們須積極培育具國家觀念、國際視野及對社會有承擔的新一代。(Shutterstock)
我們須積極培育具國家觀念、國際視野及對社會有承擔的新一代。(Shutterstock)

多撥財政資源 緩解醫護壓力

疫情令公營醫療系統負擔沉重,2020至21年度本港醫療開支約1900億港元,其中約1200億港元為公共開支。乍看之下的確較數年前資源更多,不過事實上1900億港元只佔香港GDP 7.5%,相較美國等其他國家及地區,普遍佔GDP 10%而言,香港並不算多。希望政府繼續多撥資源予公營醫療系統,緩解公營醫院醫護的壓力。

體育方面,香港運動員近年在國際上成績驕人,希望政府繼續增撥資源,重點培訓有潛質的運動員,在國際賽事為港爭光。同時,運動員的生涯較短,退役後他們的生計問題值得關注。不少有潛質的年輕人因擔憂退役後無以為計,不敢貿然入行。建議政府帶頭支援現役、退役運動員升學及就業發展,為他們提供退疫後的生涯規劃指導,並帶頭吸納退役運動員,相信有助吸引年輕人入行。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