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一般以「收電話」來形容教育局幼稚園視學組以電話形式通知校方,將於8星期後到校進行校外評核,亦即是「外評」,筆者最近便與全校教學團隊齊心正面地完成了一次質素評核。能與教育局同行為幼兒提供更佳的教育,確實是賞心樂事,評核隊伍會以幼稚園的關注事項為起點,以促進學校持續改善求進為目的,落實以校情為本的理念。同時,亦會參考上一次質素評核報告的改善建議,根據《表現指標(幼稚園)》,就學校的整體表現作專業的評鑑,以評估學校是否達到既定標準,到校評核工作為期約兩天半或三天半。
自評如吃飯,善吃者能進步
質素評核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了解校方對自評的概念及日常推行的情況。筆者經歷過教育局3次質素評核,曾以校內不同的身份來迎接,由老師、主任及校長的身份都參與過、經驗過和成長過,能了解不同崗位上的需要和面對的情況。
在最近這次的質素評核中,更能了解不同持份者的需要,以帶領校內進行校內進行自評工作。筆者高度重視自評是一個集體反思的過程,目的是了解學校的現況、評鑑學校的強與弱,從而釐定需要改進的地方,以促進學校持續發展。筆者以「讀」和「行」結合來,達成改善的目的,激發校內追求進步的動力,辨識學校本身的強弱。
「讀」是指閱讀不同的文章及文獻,由校內恆常的文件到教育局的資訊都共同細閱,深入反思;「行」是指推行和執行的情況,作出客觀的審視和反思,以計劃下次的活動。
自評外評雙結合,全面提升教學素質
筆者經歷多次質素評核,是非常認同此評核的理念。再者,在推動自評過程中,筆者認為難免會有一些盲點。尤其是在探知問題的癥結上,如何才能訂定全面的改善方向,更需要透過質素評核來共同迎接挑戰,追求卓越。筆者的心得是自評與外評應是雙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功效,以建立更強大的自評循環。
從校本自評出發及推進成為具自評文化的校園,繼而在校內自評循環基礎上,與質素評核隊互動,促進自評和外評的雙循環,落實「策劃─推行─評估」的理念,以及表現指標與兒童發展掛鈎,對準學與教成效。而且筆者認為通過外評,更能有效地深化自評文化,以保持審時度勢和配合社會的發展,完善優質幼兒教育為終身目標。
展望將來,完善機制
王陽明指出「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這3期的質素評核,教育局帶領業界,共同努力、共同成長,結伴同伴,愈做愈好。為提升質素評核的透明度,筆者喜見教育局安排在職幼稚園校長擔任質素評核的外間觀察員。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校長為學校自評的核心人物,能通過外訪,積極學習和了解不同學校,延伸至校內可持續配合校情,從多角度思考工作目標相信是相得益彰。筆者建議除了校長外,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及提升教師專業地位,當局亦可積極考慮在質素評核後安排教學團隊互訪,持續學習。
同時,當局可安排更多的業界在質素評核或重點視學後,由業界分享成功經驗,以推動優質幼稚園教育的發展。這些分享會,亦可考慮安排不同職級的同工參與,以更聚焦自己的角色和責任,提升專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