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愛歷史堂講傳奇

歷史科和其他學科和其他學科有顯著的分別,歷史是以往人類生活的痕跡,可愛之處是前車可鑑,可以前事後師,對處事及待人接物的啟導,為其他學科所無。

以前讀中學的時候,很多同學都愛上歷史課。聽說現今許多中學生都視歷史科為畏途,說應付歷史課考試很辛苦。和同輩朋友說起,大都感到奇怪。甚而有朋友說,大學很少學生選讀歷史,若干年後大學都沒有歷史系了。雖然是說笑,但卻令人心焦。另一位朋友卻衝口而出,說現在好的歷史老師很難找了,學生都怕記歷史年份。筆者脫離學校生活已久,真不知現在中學情況,但反而記得中學時代,遇到兩位出色的歷史老師,都使學生喜歡上歷史課,剛好一位教中史,一位教世界史。

出色的歷史老師 引導同學愛歷史

高中時中史科是吳天任老師,他上課時不用課本,雖然我們都有課本。吳老師說,我慢慢的講,你們用筆記寫下。考試可以讀自己的筆記,再參考課本。

記得說唐代,說武則天如何獨攬大權,說武則天用人,和兒子間的關係。後來又說韋后之亂,唐玄宗平定太平公主當政,都十分動聽。當然,說到安祿山擅權和造反,郭子儀平亂,肅宗另立朝廷,更是高潮。課堂上,吳老師更說到唐玄宗和楊貴妃談戀愛,又說到《長恨歌》,並說當時楊貴妃38歲,唐明皇60歲(希望今天沒有記錯),在當日17、18歲不懂人事的中學生看來,談戀愛的年齡不對啊!大感奇異,但對老師極為佩服(因為課本無載),回家後慌忙再讀課本,充實記憶。

後來要說唐代典章制度,不說故事了。如朝廷三省六部制、府兵制等等。說得很慢,很有條理,很好記。他還囑咐說,你們回家再讀讀課本,一切都明白了。若有人在課室外瞧見吳天任老師授課,只見他在課室慢慢踱步,只見他空口講白話,全程不沾課本一頁,原來要說的都在肚子裏,滿肚學問。吳老師的教授法,掀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學生都知道老師說的可能課本所無,但考試是考課本內容的,於是回家更努力溫習課本。

吳天任老師送給我的墨寶,書法格調溫淳儒雅。砲台山道金文泰校舍牆上校名是他寫的。許多人都不知。(作者提供圖片)
吳天任老師送給我的墨寶,書法格調溫淳儒雅。砲台山道金文泰校舍牆上校名是他寫的。許多人都不知。(作者提供圖片)

副校長教授外史, 另有一手

另一位出色的歷史教師是李思義副校長(當時是黃少明校長,後來他也當了校長)。他說的是世界史,自1789年法國革命說起。他教歷史根本沒有課本,他教三班歷史,上課第一句總是問:「上次教到什麼?」隨之看一看口袋取出來寫上年份小紙張,之後便侃侃而談。

我個子不高,坐在第一行正對着教師桌。他向着我說書,有點像私人講故事。他一面說,一面要我們即時寫下作筆記。他說的是廣東話,我寫下的卻是正宗的語體文。所以有些同學趕不上,下課後總有幾個同學向我借筆記抄。我們都佩服他的學識深湛,博聞強記。說歷史的發生又往往說到關節,影響大局原因之處,十分中聽。

上了幾課,我們都要求他介紹外史課本和參考書,好讓我們有所依賴。他說:全香港的中文外史書沒有一本好的(指當時)。隨即說「你聽書,寫筆記便可以了。」有後座的同學不留心,一個學期總有人幾次要求介紹參考讀本。一次我乘他講書空隙向他挑戰,說:「既然冇本好書,你何不寫一本啊!我們都買!」豈知他聽到後有些動氣說:「我寫書,政府要抽我稅!……因我是公務員啊!」,說完還有點氣憤不平。那天我也不敢再望他。

李思義老師講書有一特色。說到歷史名人時,口頭禪是「大泡和」,歷史上人物都是「大泡和」。例如說到拿破崙時便說「這個大泡和見一群學者多時還未制定出公制,得閒便去督促他們。」所以我們背後便叫他作「大泡和」。同學會向我說:你方便借大泡和的筆記給我抄嗎?這倒是求學時的趣事,一年後我中學畢業,再沒有見到李思義老師了,當時他還不知道自己的江湖諢號響噹噹呢!

歷史考試如考寫作

我校的歷史考試,有一種很好的傳統,通常題目8題,選答5題。應付考試,便可以自選專題溫習,作詳盡的發揮,所以沒有一點壓力。同學都不會討厭歷史科。但記憶中,也遇到難題,有一次考題是隋煬帝開鑿運河之目的,便不敢答。因為當時課本都說隋煬帝築運河是想陸上行舟,娛樂自己。只有這個答案,怎能有高分數?不敢答。後來繼續讀書,才知道開鑿運河有許多原因,有政治上需要,也有軍事上需要,還有與經濟民生關係更深,方便運糧到京都,打通南北兩地物產交流等等。原來歷史會深藏許多道理,如此這般,更引起日後讀歷史的興趣。

初中歷史除簡明講述朝代興亡史後,可加深入對重要歷史人物的認識。資料既有趣味,也有較深度的描述,喚起對國家民族的自豪感,愛國心。以王安石變法歷史為例。初中歷史可以簡說時代發生的變法,簡述變法情況。高中時則着重講述何以時代產生變法需要。為什麼用心良苦變法會失敗,找出種種原因。到大學及研究院,學生可以更深入發掘其他相關實情及對事態批評研究,作出總結和建議。

朝代興亡史是骨架 不可忽略

讀歷史是一個籠統的說法,以中國史為例,一般來說,中學時代讀的都只是朝代興亡史,再分之下,可以有朝代斷代史,如秦漢史、隋唐代史、明史等等。還有上古史、近代史之分。更有各種專門史,如民族史、地方史、小說史、考試制度史等等。這些專科分類史,則適宜有大學課程或對專題有興趣時作更深入探討。

早前曾聽說有人提出中學生專讀近代史便可,讀上古史及中古史只是虛耗時間。這是不懂歷史的人好心的說法,以為範圍小了,便容易學習。其實歷史發展有其源流,有其必然性,又有其偶然性。只讀近代史,更易使人胡塗。例如受人稱讚唐代科舉制度和府兵制對唐代強盛作出不少貢獻,原來非唐代始創,隋朝已有(何以隋卻滅亡得這樣快?)。張居正使勢將崩頹明朝中興,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最富庶國家。其實最主要是吸取宋代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教訓,去蕪存菁而致。中學讀歷史科,筆者認為歷代朝代興亡交替的認識很重要,這有如人體的脊樑,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支架。認識組成歷史源流結構後,其他知識便易於聯繫追尋。

歷史教人待人處事 其他學科不能代替

讀歷史,我們還要有新時代觀念,由於考古成就及古老文物文獻不斷發現及出土,也應更新歷史的視野。這也是歷史要不斷研究的價值。要今日青年對歷史產生興趣,宜以說故事,說傳奇入手。只要引起學生興趣,他們便會融入歷史境域中尋尋覓覓了。

歷史科和其他學科和其他學科有顯著的分別,歷史是以往人類生活的痕跡,可愛之處是前車可鑑,可以前事後師,對處事及待人接物的啟導,為其他學科所無。他日在社會混,與不同人物相處,歷史的知識最有幫助。如果一個人對政治有興趣,更不能不讀歷史,否則比瞎子摸象更不如。

楊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