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一個天文學會成立的經過: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我們搞了不少活動,其中「最大陣仗」的是自製望遠鏡。整個製作過程中,最艱辛的一部分是磨鏡。所謂磨鏡,其實是磨玻璃。玻璃約2.5公分厚,圓形,直徑15公分,來自舊輪船。我們的工作就是把玻璃的一面磨凹,至所需的弧度。這項工序我們選定在九龍塘一位同學家裏的花園進行,每周三次,每次三小時,時間是下午二時至五時。這個過程花了我們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跟着是在磨好的玻璃背後上水銀,使成反射鏡。
我在拔萃唸書時已熱衷於課外活動,進入港大後更變本加厲,除了參加學生會屬下會社的活動之外,還跟幾位同學自發組織一些聯誼活動。我們在1958年的聖誕假期組織了一次宿營。宿營的地點是我們其中一位同學的親戚在梅窩的別墅。參加這次宿營的同學共十一人。
 
     
梅窩宿營。前排左起:鄭肇楨、張振國、游順釗;中排:溫威廉、馬翹生、馮以浤、歐榮生、蔡金源;後排:單澤銘、李作鴻。照片是吳永炘拍的。
梅窩宿營。前排左起:鄭肇楨、張振國、游順釗;中排:溫威廉、馬翹生、馮以浤、歐榮生、蔡金源;後排:單澤銘、李作鴻。照片是吳永炘拍的。
          
 

無心插柳  成立天文學會

 
這是一次兩日一夜的宿營,沒有什麼特定的活動,只是到處走走和隨意聊聊。晚上,我們躺在沙灘上的一棵大樹下聊天和觀星。我對天文學和氣象學都有點興趣,讀過一本講天文學的書,但無甚心得。當晚對天文學最有認識的原來是鄭肇楨,於是由他指指劃劃,為我們介紹天上的星宿。他的講解大大地引起了我們對天文學的興趣。
 
假期過後,我們對當晚的經驗無法忘懷。溫威廉和我同住聖約翰學院。一晚,威廉跟宿舍一位名叫江景雲的醫科學生閒談時,發現他是天文學大內高手。景雲來自英皇書院。他不但對天文學有高深的認識,還會自製天文望遠鏡。他的望遠鏡長1公尺多些,反射鏡的直徑15公分。這發現使我們大為興奮,決定籌組天文學會,由景雲做主席,威廉當秘書。成立大會於1959年3月一個晚上在主樓地下一個課室舉行。
 
天文學會成立典禮:江景雲致詞  (作者提供)
天文學會成立典禮:江景雲致詞 (作者提供)
 

磨鏡上水銀  自製望遠鏡

 
成立後,我們搞了不少活動,其中「最大陣仗」的是自製望遠鏡。整個製作過程中,最艱辛的一部分是磨鏡。所謂磨鏡,其實是磨玻璃。玻璃約2.5公分厚,圓形,直徑15公分,來自舊輪船。我們的工作就是把玻璃的一面磨凹,至所需的弧度。(有興趣的可上網查看磨鏡的方法和過程,這裏不贅。) 這項工序我們選定在九龍塘一位同學家裏的花園進行,每周三次,每次三小時,時間是下午二時至五時。這個過程花了我們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跟着是在磨好的玻璃背後上水銀,使成反射鏡。之後的工作就是打造一個配備目鏡的長筒,然後把凹形的反射鏡安裝上去。這個望遠鏡一直放在鄭肇楨那裏。
 

不遺餘力推廣天文活動

 
後來,我們又知道,主修中文的廖慶齊對天文學很着迷、擁有一支口徑16公分的望遠鏡和經常拍攝夜空的景象,是美國一個天文學會的會員。我們知道後,立刻邀請他入會。不久,他便接替了因忙於學業而退下火線的江景雲,成為主席。慶齊1961年畢業後春風化雨,任教皇仁書院。1980年,香港太空館成立,他獲委為首任館長。1985年退休後,移居美國,今年4月去世。
 
不少熱心的會員後來當了教師,散佈各中學。他們在學校裏開枝散葉,大力推廣天文活動,其中搞得最有聲有色的是皇仁和英皇兩所政府中學。
    
 

馮以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