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與《施政報告》──香港能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儘管香港經濟和社會仍未完全復常,但我們必須策劃長遠未來,故應以此為契機,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和重塑社會運作模式,並以綠色原則開發循環經濟的可能。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大中上提出保護環境、促進綠色生活方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規劃、支持綠色低碳產業、保護多元生態系統,以及推進能源革命等多項願景。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按理應跟隨中央政府重點建設生態文明,以對生態負責的經濟創造一個更可持續發展和宜居的社會。

行政長官李家超於近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訂立110項涵蓋不同政策範疇及項目的指標 ,以判斷績效及加強施政。如果政府可於官方網站公開每項指標的基準,並每年於《施政報告》匯報進度,便既能加快實施政策倡議,又能突出需要採取額外行動的範疇,利於長遠政策──如減碳和改善房屋策略。

政府部門  各自為政須改變

是次《施政報告》建議成立「特首政策組」,負責處理長遠和策略性議題,協助政府制訂前瞻政策。我們推測此將取代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成為政府中重要部門。而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將重組並更名為「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就減碳策略提供意見。由於減碳影響整體經濟,並牽涉政府各部門協調合作,故此委員會或將為港府實現《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承諾關鍵。

然而,上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去年《施政報告》表示將會成立新的氣候變化與碳中和辦公室,加強相關部門內外協調及統籌,並會成立專責的諮詢委員會提供意見,向各界集思廣益。然而,措施宣布過後只聞樓梯響,環境局僅於2月曾指出料於今年內成立此辦公室。是次亦僅再次提及會成立氣候變化與碳中和辦公室,未有進一步發展。其實,香港政府早已在2016年成立政府高層次跨部門氣候變化督導委員會,但各部門現時應對氣候危機仍然各自為政,希望港府今次可重組架構,盡快改變現況,使香港可更宏觀全面去締造綠色未來。

於財政方面,政府將領導減碳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於未來15至20年撥款約2400億元,以推行各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表明香港未來減碳的規模和重要性。港府亦將會領導減碳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於未來15至20年撥款約2400億元,以推行各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表明香港未來減碳的規模和重要性,希望可以引領私營企業共同大量投資。

建築物用電佔香港碳排放達60%,比全球平均水平47%高。(Shutterstock)
建築物用電佔香港碳排放達60%,比全球平均水平47%高。(Shutterstock)

提升能源效益為減碳重點

由於香港較少農業和製造業,建築物用電佔香港碳排放達60%,比全球平均水平47%高,故提升建築物能源效益和減少建築物隱含碳排放為減碳重點。政府發展多項大型基建工程以及不同重建項目,或會導致大量碳排放,尤於製造鋼材和水泥等材料,以及現場工地施工等方面。幸而,行政長官推動公私營界別採用「組裝合成」的高效建築法,可減少相關碳排放並加快房屋供應。

我們建議政府可進一步要求發展商於批出佔用許可證6個月內,須向屋宇署提交計算建築物隱含碳排放的生命周期評估,屋宇署可在其網站公開相關資料,以提高數據透明度,並可成為政府將來設定建築工程最大碳強度限制的參考基準。計劃可始於政府轄下建築物,並把其納入獲總樓面面積寬免的條件。

報告亦建議提升建築物能源效益,但其未有表明是否與《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中訂明於2035年前減少建築物總用電量約15%的目標相符。如果環境及生態局和機電工程署可就《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和政府其他建議統一匯報進度,密切監測和定期審查,並闡明各範疇諸多措施如何整合且實現2035年目標,將可加快減碳。

兩大交通範疇仍待改

交通為香港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源,故我們樂見政府繼續推動電動和氫能汽車,以及與落實與思匯早前報告《為香港道路減碳:香港實現淨零道路交通藍圖》建議相符的政策。推動電動和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及商用車的短期明確目標和路線圖尤為重要。然而,有兩項重要範疇仍待改善。

首先,是次報告制定的政策目標仍側重於公共交通,而非私家車出行。於過去20年私家車數量增加逾70%,但其他車輛數量僅略有增長。私家車大量佔用道路空間,導致交通擠塞,大大增加公共交通工具和貨車行車時間和碳排放。其次,政府須認清產生並傳輸氫能和電力相關的碳排放,購入成本相宜且低碳的氫氣始為氫能汽車能否真正減碳關鍵。

廢物處理方面,政府承諾實施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增加分類回收以及興建轉廢為能設施,令部分郊野公園不必改建為堆積,並減少廢物處理碳排放和其他污染。政府可考慮透過引入先進回收技術和改進法規,提高鋰電池和太陽能板回收率,以進一步推動資源循環再用。

氣候變化會令香港氣溫不斷升高,使其遭受更頻繁的極端天氣,並會危及市民人身安全,導致經濟損失和基建設施破壞,如再不盡快減緩氣候變化,問題只會迅速加劇。儘管香港經濟和社會仍未完全復常,但我們必須策劃長遠未來,故應以此為契機,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和重塑社會運作模式,並以綠色原則開發循環經濟的可能。香港面臨諸多困難,更需要關注環境問題,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跟隨世界潮流,共同邁向氣候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