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10月28日正式啟動碳交易市場Core Climate,並已將37個項目上線,主要買賣自願碳市場的產品,並由Verra的VCS標準作認證,以防項目漂綠。項目類型包括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植林和生物質,分布在不同地方,如印度、中國內地、印尼、象牙海岸和柬埔寨。
基於收益年期不同,碳權價格亦不一樣,指導價格由最便宜的2.85美元至最貴的19.5美元不等,由於熟悉碳權的人不多,現在只開放於幾十家機構投資者參與買賣,但隨着大眾慢慢對碳權的認識,最終市場也要面對廣大投資者。
在這37個已上板項目中,植林項目在噸數、金額的比佔和指導價格是最高的,分別是51%、76%和13.69美元,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的各自佔比只有15%的數量和7.5%的金額,指導價格在5美元以下,而生物質的佔比只有2.6%的數量和1.4%金額。這跟它們的屬性關係很大,因為植林相對其他類型最容易產生規模效應,加上可以享受的年期較長、國際市場也是以林業為主導。但隨着有新的減排節能技術獲認可,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廣泛使用,林業的比重將會慢慢下降。
香港絕對有條件成為未來碳交易的大市場,因為擁有背靠祖國的優勢。中國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需要借助外國資金投入內地減排節能項目。國際碳權市場價格和內地碳權市場價格有數倍差距,歐盟的碳權價格是60多歐元,內地的碳價格只有40多元人民幣,若能拿到外國的碳權市場價格,投入內地的減排節能項目,可以發揮更大效益。
要獲取VCS的認證殊不簡單,若減排節能的方法從未有人使用過,便需要找專家證明,認定該項目真的是可以減排節能,準確地計算可減多少公噸碳排放。對於一些已是常常採用成熟技術的項目,如太陽能、水力發電等,項目較容易認證;林業常常有造假的問題,如業權不清晰、獲取款項不投入到項目(因為投入年期較長,生長得最快的紅樹林也要5年時間才可以計算吸收二氧化碳量)和誇大項目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