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年,港深兩個城市最具體的向對方靠近和示好的行動,無過於深圳西部前海的「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簡稱深港前海合作區)從14.5平方公里擴大到120平方公里,以及香港前所未有地提出了北部都會區發展戰略。
前海位於深圳最早起步的蛇口西側,是2010年完成填海、深圳最寶貴的一片、完全在現代城市規劃手段下興建的全新都會中心區(CBD)。12年以後的今天,前海已經從一片海水變成了一片各型各色玻璃幕牆建築堆出的現代化城市空間。
正式建立深港前海合作區,是在2011年,目標是吸引香港企業前往,帶動深圳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金融、法律、科技研究、會展、物流、文化等高端服務業。根據當時訂下的發展目標,是以利用香港服務業發達的優勢,「到2020年,建成基礎設施完備、聚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現代服務業企業,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生產性服務業中心,世界服務貿易重要基地」。
港資撤離前海的理由
在尚未擴充之前的14.5平方公里的合作區,2021年底已經有超過1.1萬家香港企業註冊。然而,真正在那裏有實體經營的企業只有100多家,其中以在3.75平方公里的保稅物流園區及附近的物流企業為主,其他為初創企業和跨境經營的一些中資銀行。人們很自然想到2019年以來香港政治風暴和新冠疫情的影響,然而,有調研發現,一些進駐前海的港資企業撤離,是在這兩件事情發生之前。為什麼他們會撤離?我最近參與的一個調研發現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 交通的可達性和便利度。這包括前海與香港之間、前海與深圳周邊主要連接點之間的可達性。儘管深圳地鐵已有4條線通過前海,但對於已經進駐前海的企業的經營需要來說,合作區的對外交通仍不算便捷,來往前海的公路配置亦不夠合理。
• 合作區政策的連續性、確定性及審批效率對於在地企業的發展和積極性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一些已出台的政策可能因為某些原因而最終無法延續下去;領導班子的更迭頻繁,導致談好但未成文的約定,往往因為人員更替而無疾而終。
• 不少受訪者表示相較於其他周邊的區或城市,前海顯得不夠主動積極,或是給予的條件相對不合理,導致有考慮落戶前海、甚至已經進駐前海的企業轉投其他地方。
• 對「高大上」來落戶的期待,與香港高端服務業為大量中小企業的特點不吻合。前海合作區被致力打造成「中國曼哈頓」、世界500強的集中地等高端戰略基地,這些形象目標固然可以襯托出前海要建立一座世界性現代服務業中心的雄心與氣魄,而且跨國巨無霸的參與確實能帶動前海標誌產業群的形成與崛起。然而,相對而言前海的中小企業存在着被受冷待的感覺。
除了第一條,後面三條都顯示,雙方有一個不匹配的問題。2022年,前海合作區擴區到120平方公里,但新方案並沒有增加任何稅務優惠,大概可以注意到,問題並不在稅務上。
為什麼前海要複製香港的核心功能?
說到底,問題在於為什麼要在前海複製香港的核心功能?兩個城市各自的優勢和演化過程是完全不同的:當年製造業大遷徙,後來在深圳開花結果,升級換代;香港則借整個中國改革開放之風,形成世界級金融中心,兩個城市各得其所並形成優勢互補。前海合作區,金融成為核心的話,是在對方未來的市中心搞成另一個自己。
然而,金融業不是製造業。不要說跨境到一個法律制度不同的城市,就算同一個國家,比如英國的倫敦或者日本的東京和美國的紐約,金融服務只有非核心業務外移,核心從來不會離開,這是有金融地理學研究論證過的。即使是香港內部,從金融中心的中環疏解到西九龍和鰂魚涌太古坊一帶的業務,也用了15年以上的時間才出現了某些業務的轉移。
法律業務轉移,遇到的是另一個問題,即香港律師行的專長並不是內地業務,因此在前海並沒有什麼事情可做,只有回港。最該在那裏擴展的是航運和空運物流,因為這是前海最大的優勢,特別是與內地和國際市場相關的物流。最後,文化、會展和研發都是好內容,但還是有多個難以理解的問題:在香港做文化事業,與在深圳做,會一樣嗎?搞會展,為什麼一定要與香港企業有關係?
官方對最新「前海方案」的解讀,提到因為香港土地不夠。的確,香港是不夠地,但是從人口密度和建成區角度看,深圳比香港更缺地!因此,把前海做成深圳自己最國際化的核心區才是最合理的選擇。而香港應該只是全世界和全國各地可以成全深圳的地方之一。所以,應該把深港合作區改成深港國際合作區,即利用香港「超級聯繫人」優勢,形成一個與全世界合作的區域。
香港向北發展的阻力
香港北部都會區的情況很不同,如果不是剛好相反的話。香港特區政府提出北部都會區,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城市規劃上都是破天荒的事,因為這是香港政府第一次實質上承認,香港不是沒有土地,只是從來沒有認真考慮向北發展!在這大約300平方公里的都會區範圍,雖然只大約15平方公里的土地是第一次在圖紙上圈出的新建設用地(新界北新市鎮11平方公里+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3.3平方公里+文錦渡發展走廊),但對香港而言,已經不少。香港境內向北發展最困難的是三件事。第一,什麼行業去?第二,誰去?解決了前兩件事,第三件事是什麼時候才能實現?
先說第一件。讓我們用排除法試一試:香港的幾大支柱中的金融、旅遊、貿易都不會去。剩下的就是物流,已經在那裏。再有就是教育、文化、醫療、科技和政府機構自身。其中,醫療、文化都屬於跟隨市中心和人口分布移動的,不是可以人為主動布局的。因此,剩下的就是教育、科技和政府機構。
河套地區在建的創科園符合上述篩選,特別是考慮到與深圳河對岸的人員往來放開後,兩個城市的科研技術力量和企業可以選擇自己在深圳還是香港發展,或同時在兩地設立科創產品孵化器,完成所謂「由零到一」,然後「由一到十」的研發、商品化過程。最近特首宣布已經計劃將40%的政府崗位搬遷到這個地區。如騰出高地價的市區用地,例如灣仔政府合署,這種帶頭作用值得稱讚,特別是考慮到上面提到的三個支柱產業不可能北遷。教育,這裏特指大學或者專上學院,從目前香港人口特徵和香港各大學在深圳廣州等地開辦分校的情況,似乎沒有多少進一步的需求。
再說誰會去這裏工作和居住?《北部都會區發展戰略》文件中預期,該範圍內居住人口將在2035至2040年達到250萬,工作崗位將達到65萬。也就是說,大約三分之一的港人居住在這裏,四分之一港人就業在這裏。即是說,這裏將是一個以政府合署、創科園區、物流倉儲為主,配以相應規模的各種社區、服務和商業網點的都會。我個人以為,以香港目前的人口、專業人才,以及大學生對專業的選擇看,屆時這裏除了政府部門,創科和物流業都會嚴重缺人,必須輸入人才,而且這些人才恐怕是這個都會區發展戰略是否可以兌現的關鍵之一。
新特首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明確,將放寬人才引進政策,於是人們的關注點轉到有人會來嗎?我個人以為,與前海吸引香港人去的情況不同在於兩點。第一,如果引入的人才移民香港,關鍵在於香港本身在社會發展方面的吸引力以及相對收入而言的生活成本。以我個人了解,香港的吸引力之一在於相比內地的兒童就學環境。如果一些技術專才並不想去或者留在歐美國家,那麼到香港或者新加坡的機會都很高。
第二,另一個可能性是深圳的技術專才在香港北部都會區上班,但仍然在深圳居住。這個可能性也很高。這個區域離深圳市中心不遠,離深圳高科技人士集群與居住的深圳蛇口和南山一帶也不遠。這與香港人通勤去前海工作相當不同。因此,古洞─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一帶成為兩地合力發展的新增長極是有機會的。
第三件事,就是都會區何時可以建成?我個人相信,規劃合理、肯引進人才的話,這個都會區建成的機會不低。對於香港目前的經濟狀況,盡早建成,並扮演一個帶動整體經濟發展的角色,才有政治以外的實惠。從香港目前的體制看,任何事情要想加快進展,都絕非易事。因此,何時建成,關鍵在本屆政府能否真正推動其內部改革,並廢除或修訂一些過時的關於土地開發和建設過程的法律條款等,提高香港的行政效率。
北部都會區與前海面臨的挑戰與前景 2-1
延伸閱讀:https://www.master-insight.com/?p=318287(北部都會區與前海面臨的挑戰與前景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