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醫藥業發展為香港支柱產業

香港有很雄厚經濟實力,但本身缺乏天然資源、土地匱乏,着力發展創新科技,實在是無可厚非的選擇,唯我們卻長期忽略另一極具潛力的產業──中醫藥業。

歷史告訴我們,去工業化的經濟體,所產生或衍生的就業、生活及社會問題實在不少,但當經濟與社會發展到了一定水平,尤其在內外環境與條件的促使或影響下,很難不在利誘或急於求成之下走向去工業化道路,香港自1980年代起走向工業空洞化道路所生的問題,便是很好說明。

謀求高質素工業發展

走過一段崎嶇去工業化道路後,當香港在做強做大金融業、全力打造金融中心地位時,亦開始明白到沒有優質工業的經濟,所產生的嚴重問題,尤其當國際社會湧現逆全球化浪潮時,因此開始謀求高質素工業發展,創新科技業則是投資重點,資源投入之巨大,不難想像,該產業可能帶來的潛能實在亦引人想像,具寬廣空間,唯確實如何仍有待證明。

毫無疑問,創新帶來突破,科技改變世界。像香港這樣已經有了很雄厚經濟實力但本身缺乏天然資源、土地又極匱乏的社會,把精鋼用在刀口上,着力發展創新科技,實在是內外條件局限下無可厚非、也無可奈何的選擇,期待藉此為香港工業或其他產業帶來突破,自不待言。

中醫藥業的巨大潛能

唯我們卻長期忽略另一極具潛力的產業──中醫藥業,或者因為此行業有可能影響西醫藥業者的既得利益而受到抑制,軟抗拒亦好、不熱心推動也罷,總之常有這樣那樣的障礙,窒礙其發展,所以那怕早在1990年代已提出發展方向,董建華出任特首時更曾作出前所未見的承諾,亦言及屐及地投入巨大資源,但反而引起爭議,未見做出成績,釋放行業巨大力量,讓其成為推動香港產業多元化的其中一根重要支柱。

由於中醫藥歷史悠久,強調天人合一、結合自然,又重視養生與治未病,防於未然,實乃現今講求環境保護、注重人與地球共生關係、高舉社會或自然可持續發展、更好維持健康的重要出路,近年來備受內外社會注視,疫情肆謔期間尤甚,可見中醫藥業尚未全面開拓的巨大空間。

過去,其中一個窒礙中醫藥發展的原因,是產品素質參差,業界良莠不齊,時有害群之馬的假醫假藥問題,但這其實是各行各樣均會出現的。例如,最近香港便有小部分西醫發出俗稱「免針紙」的證明,西醫亦時有診症或治療失誤事故等,但傳媒或社會很多時只會輕輕帶過,對於中醫中藥出現相似問題時則多加渲染,令人對中醫中藥多有負面印象,因此又窒礙了行業發展。

推動中醫業發展的香港軟實力

在推動中醫中藥業發展方面,香港蜚聲國際的專業、高素質、重視科學與品牌保證等,實乃極為重要的軟實力,香港製造(Make in Hong Kong)的貨品,無論是1950年代走上工業化道路之後,或是發展至今,均是內外社會所重視和信賴的。

處於這個重要歷史關口,尤其在經歷多年COVID-19疫情折磨之後,在走出後疫情年代,同時又尋求產業多元化發展之時,我們實應總結過去近30年尋求發展中醫藥業卻未竟成功的經驗,拿出像發展創新科技業般的勇氣與魄力,更全面亦更投入地發展中醫藥業,尤其當國家推出粵港澳大灣區策略,並將發展中醫藥置於極重要發展位置之時。

系列專題文章探討

「發展中醫藥為支柱產業」系列文章早在2018年前已在《信報》上斷斷續續地發表,從總結歷史發展出發,然後於2019年草擬了研究建議書,向特區政府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PICO)申請撥款,進行深入研究,並於2021年成功獲得撥款,開展為期一年的深入研究,到2022年8月完成研究,向政府提交了報告書。

報告書從增加行業支援、開拓內外市場、與內地尤其大灣區強化優勢互補,以及強化香港在中藥業品牌等七個範疇提出建議,其中主要部分,例如設立中醫藥專員、優化中醫藥發展基金運作等,在同年10月李家超特首第一份《施政報告》中得到正面回應,反應新一屆特區政府對推動中醫藥業的正確認識與承擔,為中醫藥業下一步發展確立方向。

10月28日,我們再在中文大學舉辦相關政策論壇,與業界商討更具體有助推動產業發展的方法,其中的重要觀點,再草擬成文發表,建議政府在落實施政報告政策時的更「落地」舉措。本系列則把所有文章依原來出版日子先後在灼見名家刊出,讓讀者可更為連貫地了解我們的分析和觀點,亦在與灼見名家讀者分享的同時求教請益,歡迎各方批評指正。

發展中醫藥為支柱產業系列 1

鄭宏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