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香港與澳門結束殖民統治,主權交回給中國後,因英國與葡萄牙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正式邦交,根據國際建立外交關係的國際法,把港、澳交回給代表中國主權地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分正常。港澳因此就成為統一在中國主權管制下的兩個地方政府,是正常國際慣例。
日本戰敗,台灣回歸中國
至於台灣在1945年日中戰爭結束後,日本戰敗,當時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政府經過交涉,也結束台灣的日本殖民統治,由南京政府收回台灣。接着發生內戰,國民政府敗走台灣,仍維持中華民國的國號,而其憲法也都保留不變,仍舊以中國大陸為其江山,也還維持不少邦交國家的外交承認。因着這場內戰出現的兩岸政權分治局面,一直維持到現在。
台灣和大陸的統一也就存在很大的變數。表面看來,只要中華民國的憲法不變,仍堅持大陸的江山屬於中國,台灣在中國統一下成為一省,也就在法理上不成問題。
可是台灣出現了一個主張台灣主權獨立於中國之外的政黨——民主進步黨,還曾在陳水扁領導下成功奪得台灣政權。現在面對2016年的大選,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又出現很有可能的第二次當選執政。
民進黨與台獨思想的崛起
陳水扁當政時雖形式上不統不獨,但卻同時堅持黨的台獨綱領,更在具體政策上做了不少台獨的事實安排。例如趁機鼓勵社會運動與社會組織,以民間勢力去推動台獨,像南社與北社的組織便毫不顧忌地推動台獨工作。
在改變教科書方面,也向青年學生灌輸放棄對大陸的歷史與地理認同,把中國歷史當外國史來讀,把中國大陸的地理也和台灣地理切割。大陸是大陸,台灣則屬主權獨立體的地方。在政制上也強力推行「公投法」,目的是為讓2,300萬台灣人公投自決台灣獨立,作出準備。
對兩岸貿易也想盡辦法定位為外國貿易,不是國內貿易,對兩岸人民交往也作出諸多阻攔。結果在陳水扁兩任八年的執政下,台灣支持民進黨台獨主張的民調也由少於8%跳到40%以上,民進黨的選民也企硬在四成以上。
可見只不過八年的台獨黨執政,早已把中華民國的大陸認同迅速泡沫化。如果經蔡英文再執政八年,以其硬撐「太陽花」與「反課綱」兩個學運的政治手腕,台獨不但在「美麗島時代」崛起,更會在90世代茁壯。
國民黨推動台灣本土化
到時中華民國也就會失去其原有來自大陸的政治意義,甚至連國民黨也會由大陸黨變質為台灣本土政黨。這種變質早已在後蔣經國開始,蔣經國在籌劃接班人的過程中,便已感到要從1949年來自大陸的世代中組成執政班子,很有難度,還因如此,李登輝才有機會應運而起。結果蔣的無奈終成事實,李當上總統後,在黨政軍三管齊下,落實本土化。
其本土化軍人的手法,可說是雷厲風行,把中階將領幾乎全面本土化。本土化國民黨的手法也很徹底,大陸世代在國民黨的領導地位迅速退下,甚至還加上削弱的策略。在黨內製造分裂,拉一派打一派,還有針對國民黨黨籍管理不完善的弱點,派自己的心腹上下其手,三下兩手、幾至泡沫化。由此可見國民黨在本土化蠶食下,可說與大陸已緣盡於此!
回頭再來看香港與澳門。儘管已收回了主權,國際法來說,兩地和大陸已統一在統一主權下,再無疑義。可是有見於將政權一刀切,從倫敦的手上轉到北京,將大陸的政治、經濟、社會、金融、教育、法律等制度搬來香港取代港英制度,若然變動太大,港人未必承受得起。
澳門也有同樣的情況。為了要維持原有的安定與繁榮不變,中國想到了一套一國兩制、港人/澳人治港/澳、50年不變,並制定了一套行政特區的基本法為準則。希望這樣可以用50年的時間去換人心回歸的空間。
香港「去中國化」群眾運動不斷
可是經過了17、18年的政治實踐,澳門因為地小人少,相對於香港,政治與經濟也單純得多。與大陸的政治關係定位,到目前為止,沒香港那樣發生大型的政治運動,像7.1大遊行,18年不停;6.4燭光晚會,25年沒斷過;第23條立法被群眾運動阻擋,至今沒法再提上立法會:佔中/雨傘革命癱瘓金鐘、旺角、與銅鑼灣的群眾抗爭長達79天,為的是抗拒人大常委會對《基本法》第45條的8.31決議 ,指這決議不接受政黨提名與公民提名特首普選人選,既違憲也非真普選,以群眾抗爭挑戰人大常委最高的釋憲地位。
最後用《承諾書》取得27名反對派議員同意被捆綁在立法會投票的辦法,用超過三分一議席否決特首政改提案;用暴力驅逐甚至追打來自大陸的水貨客,並對他們招搖港英的米字旗,高叫「大陸人滾出香港」的口號;發動群眾反對政府興建北區城鎮,指這是為大陸人建「後花園」 ;在立法會和區議會選舉時,反對派用「保皇黨」、「港奸」、「左派」等名堂去抹黑與醜化建制派的文宣打擊對手;與台灣相似主張港獨的言論與組織也在港冒出頭來;偏用負面言論與新聞報導唱衰大陸,打正立場反大陸的媒體,與台灣相比,毫不遜色。此外,還有形形式式的反大陸個人或組織,在此不勝枚舉。
所有這些行動都在97後冒出頭來,而且愈來愈普遍,愈來愈激化,還有愈來愈年輕化的現象。像國民教育或國家認同的中小學課程安排,無獨有偶,在台灣有「反課綱」、在港有「反國教」的青年學生擔綱的學運。台灣有人以自殺手段,遺書要給「反課綱」推上高潮;香港也有由學生及家長發動的100,000人包圍政總,也有人以絕食激化抗爭,還派人到學校反對接受國民教育的安排,最後迫退教育局的國民教育計劃。台灣教育局應允可接受不同的課綱版本,但民進黨聲言一旦上台執政,會取消國民黨政府提出的課綱,以表明其「去中國化」的決心。
港台政治價值與大陸不一
以上所指出的台港發生着反大陸現象,在學術上,可用不同的理論角度去研究。本文則傾向於採用政治認同(political identity)的理論角度去研究。從個人到整個社會都會有一個統整的(integrative)政治價值判斷,就這點來說,台灣與香港都高調指出自己的政治核心價值與大陸有別。
這點可以理解,因為台灣經過日本50年「皇民化」的統治,早已存在「去中國化」、認同日本、不認同中國的人。香港也然,經過一個半世紀的英國殖民地統治後,無論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塑造社會行為的重大因素,出現「英國化」。雖未必所有人都被「去中國化」,但出現去與留住中國化的人口分化,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上述所列舉的反大陸現象,便是台灣被殖民地者「去中國化」的結果。
李登輝是「皇民化」典型人物
像李登輝便是被「皇民化」的最典型例子。因為對日本政治認同的情結太深,一有機會,他便毫不顧忌地向日本表白精忠不二,走去拜「靖國神社」,念念不忘日本戰死的「真魂」,包括為日本犧牲的哥哥在內。最近他在日本便公開聲明釣魚台從來都是日本的領土,他甚至說二戰時日本是台灣人的祖國,不存在抗日問題。李登輝這忠日的政治認同馬上引來認同中華民國的馬英九反擊,馬公開在《中國時報》撰文批駁,還聲討李作為前中華民國總統竟出此不忠國族的言論,應公開向國人道歉。李與馬的政治矛盾非意外,而是政治認同嚴重相左的必然現象。
面對這現象,大陸也早有認識,便不敢不小心處理。這便是大陸向港台澳三地拋出一國兩制的背景,用意很清楚:想用時間讓四地結束像殖民地時代的隔閡,改以四地人民全民通往,多多交流。從經濟、政治、社會、教育文化着手,既可經商定居、也可通婚、讀書、旅遊、移民、學術交流、媒體採訪、等等,與時並進,逐漸擴大。可是,所有這些交往的輔助計劃踐行,儘管強調兩制兼容,但「一國」的政治認同仍出現種種困難有如上述。
台獨會引發兩岸統獨對決
最近新加坡媒體發表一篇時事評論,立刻在海外與大陸瘋傳。文中指出:若是台獨運動不知回頭,最後會令大陸失去信心,從而引爆兩岸統獨對決。這個說法鄧小平也講過,他說統一台灣不能拖,一拖便會給人搶走,只要一天不統一,一天也睡不安。鄧小平是一國兩制的總工程師,中國因他的開放政策,令全中國迅速實現經濟「趕美超英」。對一國包容兩制並非只是政治的單方,而是全方位去打造中國傳統的包容哲學,卻因着這個有容乃大中國哲學傳統,被「去中國化」者會嗤之以鼻。可是中國8,000年的文明打造,仍包容56個族群、與他們的方言及文化,與美、歐殖民地主義比較,不過兩三個世紀便把殖民地的文化摧毀;誰更文明:歷史可證明!
原刊於香港論壇,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Jibbajabba@維基百科)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