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滑鼠手?

長期使用手腕操作滑鼠,易造成手腕勞損,患者兩側骨凸位附近疼痛,手指活動時感到酸痛、握拳無力,甚至出現四指指頭痲痺或刺痛。日間工作時擺一下手腕可能會減輕痛楚,但一到晚上整個人放鬆後手腕痛楚感覺便更強。

筆者一篇文章(〈網球肘一定是打網球形成嗎?〉)談到手肘痛症,今天續談手腕經常遇到的問題。

靈巧的手腕和手掌設計

一對手掌和手腕由54塊骨組成,剛好比一對足踝多了兩塊骨(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足踝痛症一文)。簡單而言,手腕關節由8塊小骨組成,當中近姆指有月骨、手舟骨、豌豆骨及三角骨,而近尾指的有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及鉤骨。關節分別連接了手掌(包括14塊手指骨、5條手掌骨)和前臂一對主骨幹(尺骨和橈骨)。

前臂橈骨末端緊接姆指一邊的舟狀骨,而尺骨末端與尾指一邊的月狀骨之間卻有一處空隙,當中有一組由韌帶和軟骨所組成的「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所填補。其作用像膝蓋的半月板(詳見膝蓋痛症一文介紹),不但對手腕關節有固定作用,同時減低來自手掌觸碰硬物時回彈的震盪,避免直接將壓力傳送至前臂和手肘關節。

大家試摸一下手腕外側骨凸位跟尾指之間,是否感覺到彈性的組織(嘗試用力按壓重會有點酸痛)。TFCC作為手腕的避震器,是一個非常容易受傷的部位。很多傷者就在跌倒時,很自然地用手支撐身體令到TFCC軟骨受壓撕裂。

TFCC作為手腕的避震器,是一個非常容易受傷的部位。(Shutterstock)
TFCC作為手腕的避震器,是一個非常容易受傷的部位。(Shutterstock)

手掌和手腕能夠靈活轉動,歸功其骨骼結構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關節建構而成。在髖關節一文曾為大家介紹過窩球關節(ball joint),而手腕、手掌和手指是則屬於髁狀關節 (condyloid joint),令到手腕可以前後屈曲和左右揮動變成360度旋轉動作。

另外手指屬於可屈曲既鉸鏈關節(hinge joint),而姆指則是更靈活的鞍狀關節(saddle joint),令到姆指可以觸摸其他四指,使人類能夠靈巧地運用雙手緊握工具生產,其他靈長類動物均沒有此能力。

有了靈活的關節構造,同時亦需要肌肉筋腱和神經系統去操作。手腕的動作由位於前臂的腕屈肌群負責,而手指就由屈指淺肌(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 muscle, FDS)和屈指深肌(Flexor Digitorum Profundus muscle, FDP)提供動力,並透過9條屈肌腱(flexor tendons)接連指骨內側(手心)控制握拳、開合掌、抓物件等關節活動。而正中神經系統(median nerve)則負責輸送大腦指令到手指關節,又由指端傳送觸覺和溫度等訊息回大腦。

比彈弓手更早出現的科技痛症?

你我都可能在不知不覺間經歷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未聽過?「腕管綜合症」可能會較多香港人知。都唔識?「滑鼠手」應該最能夠表達痛症位置。

較年輕的讀者可能不清楚這個病,但在滑手機未流行的年代,不論是電腦從業員、經常使用腕力揉麵粉的麵包師傳,還是在家玩電腦遊戲的專業玩家,都會因長期使用手腕操作滑鼠而造成手腕勞損。患者手腕兩側骨凸位附近疼痛,手指活動時感到酸痛、握拳無力,甚至出現四指指頭痲痺或刺痛。日間工作時擺一下手腕可能會減輕痛楚,但一到晚上整個人放鬆後手腕痛楚感覺便更強烈。

什麼是腕隧道?

大家可能比較難理解什麼是「腕管」或者「腕隧道」(carpal tunnel)。控制手指活動的肌鍵和神經線是由前臂通過手腕一路延伸至指尖,但大家可以摸到手腕位置其實骨多過肉。其實掌根的8塊腕骨不是平面排列,而是似一個飯碗狀兩邊突起,掌心中間凹下形成一個窩位叫腕骨溝(carpal groove)。

腕骨溝上面橫跨了一條較平的腕橫韌帶(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與腕骨之間的虛位便成為一條「隧道」於掌心中央,把通過的屈肌腱和正中神經限制於隧道之內(每個指骨骨節內側也有腱鞘作同樣的功能,管束筋腱緊貼骨塊)。

假如這些腕管內的肌腱和軟組織因勞損發炎或水腫,可想而知,管道內壁空間會因此而變得狹窄,壓迫內裏的正中神經線。又由於正中神經只控制姆指、食指、中指和半側無名指,所以患者會感到這3隻半手指痛楚或麻痺。有時候筋膜和肌肉緊繃也會壓迫神經線,痛楚更會經神經線傳至前臂的腕屈肌群和手肘。

自我測試和治療方法

除了機械性勞損,懷孕、超重、糖尿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都會比較容易患上手腕痛症。要知道自己是否患上滑鼠手可以進行”Phalen’s Test”:雙手平舉作合十姿勢,手腕反轉向內屈曲,手背對手背緊貼,此時手腕應該會有點繃緊,停留30到60秒看看手指會不會麻痺。

治療早期的腕管綜合症以消炎目的為主,醫生會以口服藥物控制炎症和腫脹,並建議減少手腕負擔。而物理治療師會以電療、針灸、運動療法和手法治療去止痛消炎。較嚴重的症狀如姆指肌肉萎縮等就可能要施行手術減少正中神經受壓。

作者簡介:

彭俊耀,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聖公會福利局轄下診所高級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永久會員;曾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20多年, 擁有豐富臨床經驗。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學士、手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物理治療健康科學博士。曾於多份國際期刊出版文章,議題包括超聲導航幹針、老年膝關節退化和三維立體動作分析,以及多次受邀於醫院管理局大會、澳洲睡眠質素會議及亞太復康會議中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