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面(saŋ55 min22-35)
粵語「生面人」即「陌生人」的意思。如說︰「出面有個生面人,鬼鬼鼠鼠咁,你等(哋)要小心啲呀!」就是說︰「外面有個陌生人,鬼鬼祟祟的,你們要小心一點!」
原來以「生面」為「陌生」已約有600、700年歷史。李崇興、黃樹先、邵則遂編著的《元語言詞典》「生面」條︰「頭一次見面,不熟識。《玉壼春》三[上小樓幺篇]︰『恕生面咱秀才,告回避波縣宰。』《伍員吹簫》三[迎仙客]︰『哥哥你便恕生面,你兄弟可少拜識。』」現代漢語共同語只有「面生」一詞,義同粵語「生面」,卻沒有「面生人」一語。
馬面(ma13 min22)
由於古人及今日粵人所說的「面」,普通話基本上都用「臉」代替,所以一批與「面」結合而成的詞,普通話都以「臉」代當中的「面」。「馬面」就是一個例子。普通話習慣說「馬臉」。
《漢語大詞典》「馬面」條︰「長形的臉面。《北史‧斛律光傳》︰『光字明月,馬面彪身,神爽雄傑,少言笑,工騎射。』」又「馬臉」條︰「喻長形的臉面。沙丁《丁跛公》︰『在那裡面,只有那個生着兩撇長鬍子,長就一副馬臉的賬房在着。』」既然「馬面」的首個書證來自唐 李延壽的《北史》,而「馬臉」的首個書證就來自現代文學作品,那麼,「馬面」就顯然雅於「馬臉」了。
面2(min22-35)
劉扳盛《廣州話普通話詞典》「面」(min2)條(黃氏案︰該書的「min2」即筆者所用標音法的「min35」)︰「口語變音。面子;臉面 冇面見人(沒臉見人) / 丟晒我面(把我的臉面給丟盡了) / 冇話唔俾面(一定會給面子的)。」
其實,不但在上古漢語中有以「面」表「面目」義(詳「無面條」)在,就是在元 明時期的白話小說裏,「面」仍然有這種用法。白維國《白話小說語言詞典》「面」條︰「面子;情面。[例]你看我前日的面,還我招文袋。(《水滸》‧二二)」又明 吳炳《綠牡丹》第十八齣《簾試》︰「[北沽美酒帶太平令](淨作奪破介。丑)……不要說你沒面,連我也沒面了。……」
無面2(mou11-13 min22-35)
「無面」二字,用粵語讀書音讀之,就是「mou11 min22」(音同「毛麵」);但是此二字若用口語音說,就是「mou13 min35」(「mou13」音同「武」;「min35」無同音字,是「面」由原本的陽去[第六聲]變調為陰上[第二聲]讀法)。口語的「mou13 min35」就是「沒有面目」的意思。如「無面見人」就是「沒有面目見人」。
原來「無面」也是古語。到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可以找到不少古書用例。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王)曰︰「吾無面以見子胥也。」又如唐 竇常《項亭懷古》詩︰「力取誠多難,天亡路亦窮,有心裁帳下,無面到江東。」
另外,筆者也在元 明時期的文學作品中見到此詞。《水滸傳》(七十回本)第六十三回︰「關勝道︰『無面還京,願賜早死!』」又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五卷︰「呂玉少年久曠,也不免行戶中走了一兩遍,走出一身風流瘡。服藥調治,無面回家。」又同書第十七卷︰「德稱聞此消息,長歎數聲,無面回鄉,意欲覓個館地,權且教書餬口,再作道理。」